自从1999年下半年,新一轮"
物流热"以来,第三方
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当前"
物流热"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单方面的,即只有
物流市场的服务供应方热,而
物流市场的需求方却相对不热。这也说明了
物流市场需求方对现代
物流的冷漠。在
物流投资热浪滚滚的今天,
物流需求难以激活令人深思。本文将探讨
物流需求存在的问题和系统分析的方法。
1存在问题
1.1我国
物流市场处于初级阶段
可以说,我国的
物流市场已经启动,但是还没有被激活。我国年
物流费用支出约为当年名义GDP的20%,即约2000多亿美元。如果通过
物流管理的科学化把
物流费用降低到世界平均约12%的水平,则可以增加约800亿美元的社会财富。
在看好
物流前景的同时,不能苛求新兴的
物流业一夜之间就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我国
物流业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和地方割据现象。这种现象表现在:企业盲目扩张自有
物流经营范围,从而使设备及人员利用极不充分,造成了巨大的资金闲置和浪费;第三方
物流企业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缺乏全国范围内的大型物资流通。同时,管理混乱、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也导致了国内
物流产业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许多
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极低,仍普遍采用电话、传真等传统设备开展业务,从而使企业反应迟缓、效率低下。少数一些
物流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了信息化建设,但其使用的相当一部分国产
物流管理软件仍停留在"电算化"的层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时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
即使在已经有40年
物流发展史的发达国家,企业支付给3PL供应商的
物流费用,也只占全社会
物流费用支出的一小部分,如美国不到6%,欧洲仅占2.5%左右。所以,就我国目前
物流市场发展的初期来看,有效需求不足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2
物流外包积极性不高
如果需求方没有认识到改进
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或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把企业的
物流业务外包出去的话,就必然造成
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得3PL供应商失去市场存在的依据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份对来华跨国企业的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受访企业
物流业务都有外包,比例高达90%左右,只有不到10%的受访企业
物流业务没有外包。而国内生产企业真正寻求第三方
物流总代理的仅在10%左右。大部分企业仍自己出资出人搞仓储、运输等,不仅费力还把成本"摊"大了。既要管生产,又要忙运输,导致不少企业在
物流上花费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
物流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40%。这里不仅有企业对现代化
物流缺少认识,束缚于传统的"自营自销"观念,不了解现代化
物流能够带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变企业经营的巨大效益,而且有现实的利益考虑,就是害怕"肥水外流",担心放弃自营多年,效率低下的供、销系统,职工下落无着。不论是传统的国有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
物流企业或是新型的民营
物流企业,都在独立奋战,受到原来行业范围或地区范围的限制,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综合经营。
目前,一方面,中国
物流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目前与
物流相关的总支出约19000亿元,国内运输和
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元,并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8%);另一方面,第三方
物流市场的规模还是有限的,大约400亿元。由于地区和部门的分割,以及众多的工商企业和
物流企业各自为营,搞"小而全",市场被极度分散,还没有形成社会化的
物流大市场,也难以产生能够提供综合服务的、规模化经营的
物流大集团。
1.3
物流企业服务不到位
生产企业不愿请人"跑腿",主要在于目前"跑腿者"还比较"腿软"。大部分
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少,只能承担运输、装卸或仓储,报关、存货管理、分拨、分销、包装、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则力不能及。提供单项服务的
物流企业,对客户的吸引力不大,因此国内许多生产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都在各自投资搞
物流。而今,国外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敦豪等综合型
物流企业纷纷来华抢"饭碗",更让国内
物流企业难以冒出头。
目前使用第三方
物流的企业,超过30%的客户对第三方
物流的服务不满意。第三方
物流商提供的
物流服务85%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而信息、加工处理和财务等增值性服务只占15%;而且由于区域性和经营范围的限制、规模化程度不够以及经营手段不够先进,储运等方面的基础服务效率也不高,利润率低下。
国内
物流业不叫座,根本原因在于
物流管理、
物流技术和
物流人才这三驾马车尚未配套。公路、铁路、民航、港口都由各个部门管理,在组织方式、服务规范、技术及装备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只能利用单一的运输方式来开展
物流服务。在地方"重重保护"下,跨地域运输的货车在回途中放空的现象十分普遍,加上层层关卡使要求连贯的
物流系统也无法"并网"。即便是
物流技术中最常用的托盘,国外因标准相等、数量众多可像货币一样交换,而我国因标准各异只能在交货后把托盘卸下运回,仅这一工序就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专业人才的缺少,也是阻碍国内
物流发展的"绊脚石"。
物流人才已成为各大城市紧缺人才,特别是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已经有价无市。
2系统分析
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对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原材料、成品和半成品、商品以及废旧物品、废旧材料等的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物在空间、时间和费用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
物流活动的诸方面。
从现代
物流的特点分析,
物流需求具有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和无法进行单一计量的特点,因此,许多
物流企业(包括希望介入
物流服务领域的企业)较难把握市场需求和进行市场定位。从当前全国"
物流热"已然形成的大环境下,如缺乏正确的
物流需求分析,对
物流企业的发展无疑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
物流的发展规律来看,现代
物流服务的需求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即从
物流规模和
物流服务质量中综合反映出
物流的总体需求。
物流规模是
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
物流作业量的总和。当前在没有系统的社会
物流量统计的情况下,由于货物运输是
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
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物流服务质量是
物流服务效果的集中反映,可以用
物流时间、
物流费用、
物流效率来衡量,其变化突出表现在减少
物流时间、降低
物流成本、提高
物流效率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对
物流活动的需求,在
物流需求分析中还应考虑
物流需求的地域范围、渠道特性、时间的准确性、
物流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顾客服务的可得性、作业绩效和可靠性等方面。
物流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为社会
物流活动提供
物流能力供给不断满足
物流需求的依据,以保证
物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使社会
物流活动保持较高的效率与效益。在一定时期内,当
物流能力供给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时,将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当
物流能力供给超过这种需求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供给的浪费。因此,
物流需求是
物流能力供给的基础,
物流需求分析的社会经济意义亦在于此。借助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手段,了解社会经济活动对于
物流能力供给的需求强度,进行有效的需求管理,引导社会投资有目的地进入
物流服务领域,将有利于合理规划、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改进
物流供给系统。
物流需求分析是将
物流需求与产生需求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相关分析的过程。由于
物流活动日益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之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
物流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
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本身直接产生
物流需求;
(2)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对
物流需求将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
(3)市场环境变化将影响
物流需求,包括国际、
国内贸易方式的改变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经营理念的变化及经营方式的改变等;
(4)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也将影响
物流需求;
(5)技术进步诸如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
物流需求的量、质和服务范围均将产生重大影响;
(6)
物流服务水平对
物流需求也存在刺激或抑制作用。
从
物流需求分析的社会经济意义出发,要求我们应重视
物流需求分析。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的情况下,在
物流规模继续增长、
物流服务质量需要提高、
物流需求结构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要使
物流需求与供给相适应,除设法提高
物流服务的供给总量及质量外,还应引入
物流合理化的理念,加强
物流需求管理,即最大限度地控制物的不合理流动,如通过发展区域经济,使区域内及区域间的
物流趋向合理,适应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减少原材料、制成品在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双向流动量。要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目前东西部地区之间
物流的不平衡和不合理现象,加快建设重要的
物流基础设施,使
物流的合理化组织具有功能强大的
物流中心等设施为依托。重视
物流需求分析、加强
物流需求管理,能有效引导投资,避免
物流设施建设及服务行为的一哄而上,对减少浪费现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当前的
物流业发展条件下,重视
物流需求分析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
物流企业应自觉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工作,重视市场需求预测;
(2)重视发挥
物流咨询研究机构的作用,注重科学预测技术并结合专家分析;
(3)提高信息管理和利用能力,加强
物流信息管理,完善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重视
物流需求信息的综合分析、评估;
(4)重视对国内外成功
物流企业的经验的学习和借鉴,减少
物流需求分析中的盲目和武断行为;
(5)加强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分析,掌握和了解全社会
物流需求特点,明确
物流企业服务对象的需求在质和量方面的特点,提高
物流需求分析的准确度,找准
物流企业的市场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