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遭遇能源瓶颈
作者:世界买家网 微信:QQ:1407106692 来源:www.todaytex.com 发布时间:8-10 9:52:38
由消费增长、城市化和重化工业化引发的能源饥渴症,将使2003年发端的煤、电、油三荒变成一个长期问题,并传导给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基础产业
本刊记者 闫秀蓉
尽管在意料之中,2003年12月23日还是一下子成为中国钢铁业最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被新日铁代表取缔役会长(即董事长)千速晃称为“划时代意义”的宝钢、新日铁、阿塞勒1800毫米冷轧钢板合作协议正式签定。
钢花辉耀下的煤荒
据称,这是目前中国钢铁业最大的合资项目,三方投资总额达65亿元,项目设计年产能170万吨。三方的身份更令人侧目:宝钢是中国第一钢铁巨人,新日铁稳居全球第二大钢铁宝座,而稳坐在全球钢铁企业头把交椅上的阿赛洛地位则更为尊崇。
除了阿赛洛和新日铁,整个2003年,世人还看到了更多的“将脚踏进中国”的国外钢铁企业。韩国的浦项制铁、现代钢管,奥地利的钢铁联合公司和洛伊公司,以及德国的蒂森钢铁集团。据外电报道,俄罗斯、印度等国的钢铁企业也正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
很显然,一股钢铁外资抢滩中国的风潮正在兴起。而尾随这股风潮而至的是焦炭潮。据专业人士介绍,钢铁行业是煤炭消费的大户,炼焦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1/3。2003年仅钢铁生产预计增加焦炭需求约1350万吨。
迄今为止,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出口国。2002年中国焦炭产量达到14279万吨,约占世界焦炭产量的40%,当年出口焦炭1357万吨。但是到了2003年,迅速扩张的钢铁产能使炼焦煤的需求变得紧张,价格也越走越高。一些地区的炼焦煤由2003年初330元/吨,涨到目前的420元/吨,比国际市场高出70元/吨。
由于炼焦煤价格上涨,使国内离山西省较远的沿海钢厂转向进口炼焦煤。据海关统计,2003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炼焦煤50.6万吨,天津、北京3个焦化厂8月中旬进口炼焦煤6.7万吨,上海一个钢铁厂已签订进口炼焦煤合同100万吨。
几乎一夜之间,炼焦煤成了钢铁公司一道难迈的门槛。而2003年,更多的中国人在频频拉闸限电中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煤炭供应的紧张。
煤供不足与电力跳闸
2003年冬季,中国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电荒。
12月初的上海,白天户外温度已经降到了4度左右,但是沪东造船集团还是通知所有办公室和生产车间关闭取暖系统,这些取暖系统是靠电力维持的。早些时候,该集团与其他主要造船厂接到通知,为了错开用电高峰,生产时间必须转到晚上或周末。
在浙江,杭州第二水泥厂12月初有两天断电,而今年夏天该公司曾被迫暂时全面停产。该公司管理人士称,目前,公司水泥日产量不到25000吨目标的一半,预计总产量也将减少。而据媒体的报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浙江省水泥价格较年初上涨了60%-80%。
湖南省是全国电力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严重干旱,水电站受到影响,而水电是该省半数电力的来源。湖南电力公司公开表示,任何超出了每日用电规定的地区在次日都将面临停电。
2003年浙江用电量缺口约为50万千瓦,将令全年GDP少增加100亿元左右,影响增长率约0.6个百分点。
实际上,包括上海和广东在内的21个省市区,自从11月份以来就经历了电力短缺的痛苦。
这种痛苦的直接根源是,中国正在闹煤荒。
据悉,华中、华北、山东等地区大部分电厂均出现了用煤紧张的局面。华北京津唐地区10个电厂、华东地区12个电厂、山东6个电厂的电煤库存先后降至安全警戒线以下,仅能满足电厂2至3天的正常发电用煤量。同时港口储存发电用煤也在下降。
就连中国第一煤炭大省山西,也难逃“煤荒”厄运。11月28日,山西第一批调煤合同正式签订,而支援山西“煤荒”的是来自近邻陕西与甘肃两省的煤炭。此次山西调煤,是建国以来山西第一次从外省调煤。
煤荒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中国一直是韩国高丽南方电力公司(Korea Southern Power Co.)的煤炭供应地,考虑到中国的煤炭紧张,该公司将2004年1月和2月交货的36万吨现货煤炭购买合约授予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供应商。
而台湾电力公司因为大陆煤炭商无法履行与该公司12月和1月现货供应合约,被迫购买燃油发电。在大陆,许多电力公司也做出了与台湾电力公司同样的抉择,以柴油代煤发电。这样,继煤荒和电荒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油荒。
柴油危机
早在9月中旬,柴油紧缺就在华东地区初显端倪。随后,这股冲击波迅速蔓延至东北、华北、华南和西南。进入11月,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华东地区首先亮起了柴油供应红灯。
11月17日,浙江宁波成品油市场资源奇缺。因中石化停止一切批发业务,同时中石油采取老客户逐车开单的严格限量措施,部分社会单位的少量油源成为抢手货,油价一片混乱。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浙江金华、义乌、温州、杭州、诸暨等地。据各地媒体报道,杭州45家加油站已经出现“熄火”现象,温州市区的不少加油站纷纷亮出“柴油实行限量供应”、“0号柴油断油”等告示牌。
浙江临近省市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在南京、上海等地,部分加油站出现无货可供或限量供应的现象,一些小型社会加油站甚至已关门停业。
作为能源消耗大省,广东共有5000多座加油站,其中近50%控制在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手里,而中石油拥有不到700家加油站。两家公司先后表示,只能保证其全资子公司、多家联营店以及公交公司等重点用油单位。也就是说,广东有1000多家社会加油站不能保证短缺油品的供应。
据中石化的人士介绍,受国内柴油紧缺影响,今年我国成品油进口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1至10月柴油进口同比增长了98.5%,但还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由于供不应求,中石化0号柴油出厂价已由4月份的2682元/吨,提高到12月份的2862元/吨,而市场上的实际批发价已飙升到3500元/吨左右。
都是需求惹的祸
据光大证券电力分析师张伟杰介绍,2003年是近年来用电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全年增长在15%左右。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各地2003年三季度GDP增长率(西藏和河北没有公布)中,上海、浙江、重庆、江苏、海南、甘肃、山西、河南、辽宁、天津等都称达到最近5~10年以来的最高值;约有20多个省市的GDP增长率超过10%。这与电力部门公布的电力需求“达到约30年来的最高值”相吻合。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5.3%,使今年前11个月的投资同比增长29.6%。这是历史上投资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由于冶金、有色、建材、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重工业用电增长首次超过轻工业。
张伟杰解释,在电力行业,火电比重特别大,占到70%,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西北等地区,而在南方电力结构却是以水电为主。2003年超计划的发电导致过快地消耗了订购的煤炭。为了维持电力供应,各电厂对煤的计划外需求集中爆发,而南方的水电由于季节因素,也增加了随机性缺电,导致了南方地区对火电的增加,对煤的需求猛增。这些最终对“煤荒”的形成起了助推的作用。
在油荒方面,今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采购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强劲的经济发展速度。2003年前10个月,中国进口石油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增长一倍,达到每天400万桶。到2030年,预计中国每天将进口大约1000万桶石油,几乎与美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相当。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国内石油产量却依然持平。
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证明,中国的工厂还将消耗更大量石油。这种燃料是石化产品的主要原料,而工厂正是利用石化产品来制成塑料、移动电话、玩具和电脑部件。
中国迅速增加的汽车数量也加重了市场的担心。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估计,在下一个10年,奔跑在中国公路上的汽车预计将增加4倍,达到1亿辆,将近是美国汽车总数的一半。一位石油界的人士称:“如果我们所有的自行车换成汽车,那将让世界感到恐慌。”
能源政策化危为机
煤、电、油三荒的出现引起市场的恐惧,甚至有人宣称,中国已经进入了“能源危机”时代。
1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此发表《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表明中国将主要依靠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言外之意是,中国并不存在可能令世界恐慌的能源危机。
与此同时,多年禁锢电力投资的政策也随之瓦解。
国家发改委透露,今年电力项目开工规模为2991万千瓦,相当于中国“九五”期间投产项目的3/4。政府也调整了第十个“五年计划”,未来三年,中国将每年增加2500万千瓦的电力供应,较原先5.6%的增速提高很多。
12月,浙江省宣布,计划到前确保1000万千瓦的电力装机投产,确保1000万千瓦的电源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安排1000万千瓦的预备项目进行前期工作。江苏省宣布,目前在建电厂总规模1428.5万千瓦,其中2004年计划投产460万千瓦。安徽省表示,将通过皖电东送工程,用17年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湖北省也表示,2010年前将建成1100万千瓦电源项目,该省在能源工业方面将规划36个项目,总投资1020亿元。广东、四川、重庆、山西等地大规模的电力投资计划也纷纷出笼。2004年,有西电东输任务的内蒙古将迎来“电力高峰年”。
为加紧石油战略储备工作,国家发改委已经组建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准备投入60亿元在国内四个港口建立石油储备基地。目前中国石化建造的浙江镇海石油储备基地已悄悄动工,这里打算储备1000万立方米石油,相当于大庆油田1/5的年产量。知情人士说,镇海基地将是国家圈定的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中规模最大的。此外三个基地亦将会在杭州湾附近、山东黄岛、广东大亚湾、浙江舟山岙山、辽宁大连等地之中产生。
各重要能源需求企业也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库,防止因世界石油市场出现大面积的波动而导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的局面出现。
重化工业化时期的能源饥渴症
此外,资本市场对2004年普遍的经济预测也显示了基础工业的美好前景。根据预测,重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将成为推动2004年GDP高速增长的基础。2004年仍将持续调整投资结构,调整方向将是三农、城镇化,从而对建材、钢铁产生较大需求。
目前国内生产的轻工业消费品等明显过剩,而以重工业为基础的消费需求(比如家用轿车等)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推动作用明显。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不仅间接拉动重工业,而且会直接使重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增加。
重化工业的增长以及汽车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推动了对电力、燃油的需求,并拉动煤炭、发电设备等相关行业的增长。
可以预见,以钢铁、电力、煤炭、石化为主的中国基础工业,将在一股互相作用的多米诺风潮下迅速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