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热点标签
世界买家网 微信:QQ:1407106692
欢迎您访问世界买家网 微信:QQ:1407106692 ,本站各频道将陆续上线,敬请您的关注。
> RSS订阅贸易知识堂 > 国情节日 > 亚洲各国 > 以色列(Israel)

以色列(Israel)

作者:世界买家网 微信:QQ:1407106692 来源:todaytex.com 发布时间:12-1 16:02:51


【国家名称】以色列(Israel)

【国家面积】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
【国家人口】659.2万(2002年底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数据,同比增长1.9%,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占77.2%,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占22.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4人,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中大部分信奉犹太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国家首都】耶路撒冷市人口约67万(2001年统计)。平均气温16℃

【简况】位于亚洲西部。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海岸线长度为198公里。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39℃;冬季温和湿润,最低气温4℃左右。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建立"犹太民族之家"。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政治】1999年5月17日,工党领导人埃胡德·巴拉克在提前举行的议会和总理大选中击败原总理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当选总理。巴上台后奉行积极的中东和谈政策,与巴勒斯坦签署了执行怀伊协议和启动巴最终地位谈判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并启动了巴最终地位谈判;与叙利亚恢复了中断近四年的和谈,并于2000年5月完成单方面从黎巴嫩南部撤军。由于以同巴、叙之间在关键问题上分歧难弥,叙以、巴以和谈先后陷入僵局。2000年9月底,巴以爆发严重暴力冲突。11月28日以议会一读通过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的议案。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总理提前辞职。2001年2月6日,利库德集团主席阿里尔·沙龙在总理特别选举中击败巴拉克,当选以第29任总理。3月7日沙组成有工党参加的民族团结政府,并获议会通过。沙龙在中东和谈问题上执行强硬政策,表示不会在暴力活动威胁下恢复和谈。后发生一系列暴力事件,巴以暴力冲突升级,巴以和谈陷入全面停顿。

2002年10月30日,以色列工党主席、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因与沙龙就政府2003年财政预算案未能达成一致辞职。随后,以政府中的所有工党阁员向沙龙递交了辞呈。11月,沙龙重组政府的努力失败,被迫宣布辞职并提前举行大选。2003年1月28日,沙龙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再次获胜,当选第30任总理。沙龙在施政纲领中表示:本届政府将振兴经济作为首要目标,将确保以色列安全和实现地区和平作为当务之急;在中东问题上,表示愿为实现同阿拉伯国家的和平而作出"痛苦的让步",但与巴勒斯坦复谈的条件是巴方必须停止一切"恐怖暴力煽动",更换领导层以及彻底改革民族权力机构;以巴达成全面解决方案的前提是巴放弃难民回归权,保证耶路撒冷作为以首都的完整性;强调将继续加强定居点建设,特别是扩大耶路撒冷。

【宪法】没有正式的成文宪法,仅有《议会法》、《国家土地法》、《总统法》、《政府法》、《国家经济法》、《国防军法》、《耶路撒冷法》、《司法制度法》、《国家审计长法》、《人的尊严与自由法》和《居住法》等一些基本法。

【议会】是以色列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选举总统、议长,由议员组成一些常设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一院制,由120名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每4年选举一次,在第4年的犹太教历8月的第三个星期二举行。选举采用一票间选,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参加竞选,选民只需将选票投给各自支持的政党,获得2%以上选票的各政党根据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得票最多的政党主席即当选总理,负责组阁。本届议会(第16届)于2003年1月28日产生,主要党派有利库德集团38席(大选后,移民中的以色列党并入该集团,使其议席增至40席),工党19席,变革党15席,沙斯党11席,全国联盟党7席,全国宗教党6席,梅雷茨党6席,圣经犹太教联盟5席,争取和平与平等民主阵线3席,一个民族3席,民族民主联盟3席,联合阿拉伯名单2席。现议长鲁温·瑞夫林(ReuvenRIVLIN),2003年2月19日就任,来自利库德集团。

【政府】2003年1月28日,右翼的利库德集团在第十六届议会选举中获胜,沙龙连任总理。2月27日,沙龙完成组阁并获议会通过。新政府由利库德集团、变革党、全国联盟党及全国宗教党等四个政党组成,下设23个部长职位,其中利库德集团包揽外交、国防、财政、教育等15个重要部门,变革党获得内政、司法等5个部长职位,全国联盟党和全国宗教党各得2个部长职位。执政联盟在议会120个席位中占68席。主要成员有:总理兼宗教部长、通讯部长阿里埃勒·沙龙(ArielSHARON),副总理兼司法部长约瑟夫·托米·拉彼德(YosefTomyLAPID),副总理兼工贸部长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OLMERT),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西尔万·沙洛姆(SilvanSHALOM),财政部长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NETANYAHU),国防部长沙乌尔·穆法兹(ShaulMOFAZ),内政部长亚伯拉罕·普拉茨(AvrahamPORAZ),教育、文化和体育部长莉莫尔·利夫纳特(女)(LimorLIVNAT),建设与住房部长埃菲·埃坦姆(EffieEITAM),农业部长以色列·卡茨(YisraelKATZ),旅游部长本尼·埃龙(BinyaminELON),社会事务部长泽弗伦·奥利夫(ZevulunORIEV),交通部长阿维格多·利伯曼(AvigdorLIEBERMAN),环境部长耶胡帝特·娜奥特(女)(YehuditNAOT),公共安全部长查黑·哈内戈比(TzachiHANEGBI),卫生部长丹·纳维(DanNAVEH),国家基础设施部长约瑟夫·帕瑞斯基(JosephPARITZKY),科学技术部长埃里泽·桑伯格(EliezerSANDBERG),移民吸收部长兹皮·利夫尼(TzipLIVNI),不管部部长纳坦·夏兰斯基(NatanSHARANSKY),梅厄·谢特里特(MeirSHEETRIT),乌齐·兰多(UziLANDAU),戈东·埃兹拉(GideonEZRA)。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6个区,30个分区,31个市。115个地方委员会,49个地区委员会。

6个区及首府分别为:

耶路撒冷区耶路撒冷(JERUSALEM)

特拉维夫区特拉维夫(TELAVIV)

中央区拉姆拉(RAMLA)

海法区海法(HAIFA)

南部区贝尔谢巴(BEER-SHEBA)

北部区拿撒勒(NAZARETH)

【司法机构】最高法院、地区法院和基层法院三级制组织系统,此外还有专项法庭、宗教法院和劳资法院。最高法院院长阿哈龙·巴拉克(AharonBARAK)。

【政党和组织】以色列政党繁杂,有20多个政党,且不断变化。主要有:

(1)利库德集团(Likud):1973年9月由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拉姆党、人民党、国土完整运动等党联合组成。1977年和1981年两次大选获胜执政,1984年和1988年两次同工党组成联合政府。1990年6月与其它一些宗教党组成新政府。1992年大选失利后成为在野党。1999年10月沙龙当选利库德集团主席。2001年2月,沙龙在以色列总理特别选举中击败工党候选人巴拉克,当选总理。2002年11月,沙龙连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3年1月,利库德集团在提前举行的第十六届议会选举中获38席,成为第一大党,沙龙连任总理。

利库德集团奉行"以安全换和平"政策,在以巴问题上立场强硬。但由于受到国内外的巨大压力,该党政策也在作适当调整。经济方面,该党主张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积极推行私有化经济政策,以其加速经济发展。

(2)变革党(Shinui):成立于1983年,党员主要是有自由思想、民主观念的西方犹太人,是一个主张自由、民主、犹太复国主义、寻求和平的世俗政党。主席是以新闻界著名人士约瑟夫·拉比德(YosefLAPID)。在本届议会中占15个席位。参加了新政府并获得内政、司法等5个部长职位。

(3)全国联盟党(NationalUnion):1988年由退以将军雷哈瓦姆o兹埃维组建的极端保守右翼政党。1999年选举前雷哈瓦姆o泽维组建了新党全国联盟党,获4席。2001年10月,时任旅游部长的泽维被巴人在耶路撒冷谋杀,由该党议员本尼o埃龙(BinyaminELON)接任旅游部长和该党主席。2003年1月大选中获7席,参加联合政府,并获2个部长职位。

该党政治立场极端强硬,反对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中东问题。主张实行自由经济,减少政府干预,支持政治与宗教分离。

(4)全国宗教党(NationalReligiousParty):1956年由精神中心党和中心工人党合并而成。曾多次参加以工党为主的联合政府。1992年大选后,作为反对党和利库德集团一起不断对工党左翼执政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该党政治立场强硬,反对建立巴国或巴实体,反对任何领土让步和迁移犹太定居点。在本届议会中占6个议席,参加联合政府,并在内阁中获得2个职位。主席埃菲·埃坦姆(EffieEITAM)。

(5)以色列工党(IsraelLabourParty):1930年成立。1948-1977年执政,1984年和1988年同利库德集团联合执政。1990年因与利库德集团在中东和平进程上出现严重分歧,向议会提出对联合政府总理沙米尔不信任议案。该议案通过后,工党受命组阁,但因未获得法定多数而未果。1992年2月,伊扎克·拉宾替代佩雷斯,成为工党领袖。6月23日,工党在第13届议会选举中获胜,7月13日,由拉宾组阁,工党再次执政。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刺身亡,佩雷斯再次成为工党领袖。1996年大选失利沦为在野党,在议会中占34席。1997年5月,巴拉克当选工党主席。1999年5月,巴拉克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7月6日成功组阁,工党再次执政。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辞去总理职务。在2001年2月举行的总理特别选举中,巴拉克负于利库德集团候选人沙龙,并辞去工党主席职务,佩雷斯当选工党主席。3月工党加入利库德集团民族团结政府。12月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当选为第8任主席。2002年10月,本-埃利泽宣布工党退出联合政府,导致沙龙政府倒台。11月17日,阿姆兰o米兹纳(AmramMitzna)击败本·埃利泽当选工党新领导人。在2003年1月提前举行的议会大选中,工党仅获得19席,未参加沙龙组建的新政府。

工党在以巴问题上立场温和、务实。在社会领域,工党主张社会公正和平等,实现宗教与世俗、东方犹太人与西方犹太人、以色列犹太人与阿拉伯等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解与融合。

(6)沙斯党(Shas):1984年成立的代表东方犹太人的正教派犹太人政党。主席为埃利·伊沙依(EliYISHAI)。该党主要关心本党及其选民在宗教、社会及经济方面的利益,在以巴冲突等问题上立场较温和、灵活。在宗教上持正统派的立场。1984~1998年一直参加联合政府。在1999年大选中获17席,并参加工党执政联盟。2001年3月,加入利库德集团和工党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2003年大选中获11席,未参加联合政府。

(7)梅雷兹党(Meretz):1992年由变革运动、马帕姆(统一工人党)与公民权利运动联合组成。该党政治立场左倾。在本届议会中占6席,为在野党。主席为尤西·萨里德(YossiSARID)。

(8)移民中的以色列(YisraelBa’aliya):1996年大选前由前苏联移民组建的移民党。

在本届议会占2席,大选后宣布同利库德集团合并。主席为纳坦·夏兰斯基(NatanSHARANSKY)。该党政治立场中间偏右,在和谈问题上一般采取灵活、务实立场。

【重要人物】摩西·卡察夫(MosheKATSAV):总统。1945年生于伊朗,1951年移民以色列,获希伯来大学经济和历史专业学士学位。早年投身政治活动,曾任希伯来大学加哈尔党(利库德党前身)学生组织主席。1969-1981年两度出任马拉凯市市长。卡为利库德集团成员,1977年至2000年当选以总统前任以第九至第十五届议会议员,曾任议会外交与国防委员会委员。卡还多次出任政府要职,1981-1992年历任住房和建设部部长、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部长及运输部长等职。1996-1999年任副总理兼旅游部长。2000年7月31日当选以色列第八任总统,8月1日宣誓就职,任期7年。

阿里埃勒·沙龙(ArielSHARON):总理。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马拉勒村,曾就读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专业。自幼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1948年参加以独立战争,时任连长,后长期在以军任职。历任军训部长,南部军区司令等职。1973年辞去军职,竞选议员,同年9月参与组织右翼联合阵线――利库德集团。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出任"紧急部队"高级指挥官。1975年至1976年出任总理拉宾的高级安全事务顾问。1976年因在防卫问题上与政府分歧而辞职。1977年利库德集团执政后,历任农业部长(兼定居点委员会主席)、国防部长等职。1982年6月策划、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1983年因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被揭露而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任不管部部长。1984年起至1999年,历任工商部长、住房部长、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外交部长等职。1999年9月出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1年2月6日,当选为以色列第29任总理。2002年11月9日连任利库德集团主席。在2003年1月28日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当选第30任总理。

西尔万o沙洛姆(SilvanSHALOM):外长。1958年生于突尼斯,次年移居以色列。曾先后获特拉维夫大学法学学士、本o古里安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特拉维夫大学公共政策硕士学位。曾当选以学联主席。曾任以机场管理局董事、广播局执委、能源与基础建设部总司长、以电力公司董事长。1992年第13届议会起任利库德议员至今。1997-1998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98年任科技部长。2001年3月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2003年2月任外交部长。

【经济】经济为混合型,比较发达。农业、工业、科技及军工等部门技术水平较高。私人企业比重较大,但政府对主要部门控制严格,许多大的企业都由国家控制或监管。合作经济主要以农村中的基布兹(集体社)和莫沙夫(合作社)为主。1985年实行"经济紧缩计划",1986年起政府开始通过出售政府控股企业的股票推行私有化政策。1987年开始经济改革,私有化进程迅速发展,政府通过出售股票增加收入85亿新谢克尔。经过几年的经济调整,1991年经济开始出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但近年来,以经济增长乏力。自2001年起,持续不断的以巴冲突和美国经济不景气严重影响以经济。2002年,以工业品出口和旅游收入大幅萎缩,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续下降,GDP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是以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

2002年以色列主要经济数字(资料来源:英国经济季评):

国内生产总值:4803亿新谢克尔(约为1014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985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2%。

货币名称:新谢克尔(NIS)。

汇率:1美元=4.74新谢克尔。

通货膨胀率:5.7%。

失业率:10.1%(2002年12月)。

【资源】矿产资源较贫乏。主要有钾盐、石灰石、铜、铁、磷酸盐、镁、锰、硫磺等。国土森林覆盖率5.7%,总面积为127万杜纳亩(1杜纳亩约合1.4市亩)。

【工业】能源及矿产资源贫乏,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主要发展能耗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工业部门门类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及宝石加工,在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医疗设备、生物技术、信息和通讯技术、钻石加工等领域达到世界尖端水平。注重对科技研发的投入,2000年,全国共投入研发资金121.2亿新谢克尔,比1999年增加15.7%。2001年,工业出口额(不含钻石)为190亿美元,比2000年减少8.7%。,主要产品有:钻石、电子产品、通讯器材、化学、药品、塑料等。(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英国经济季评)

【农、牧、渔业】2001年农业总产值122.3亿新谢克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从事农业人口为7.22万。农业出口总额为6.3亿美元。农业组织结构以莫沙夫和基布兹为主,全国有莫沙夫458个,人口16万;基布兹290个,人口12.7万。全国耕地面积425.1万杜纳亩,其中水浇地面积193万杜纳亩。主要农作物、畜产品及渔业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920002001

水果129.8138.9128

蔬菜130118.6113.5

小麦2.99.415.96

棉花6.444.345.31

鲜奶115.7114.9117.4

鸡蛋164157151

牛肉68.377.88.73

禽肉262729.8

鲜鱼3.213.853.93

(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

【服务业】1999年,全国劳动力人口234.5万,其中86.3%为以色列人,其余为外籍劳工或巴勒斯坦人,在以非法打工的人有7.5-12万。

【旅游业】旅游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赚取外汇的一个主要来源。以幅员虽小,但有独特的旅游胜地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前往游览观光。90%以上的游客来自欧洲和美洲,其他的来自世界各地,包括通过约旦河桥和埃-以边境进入以境内的阿拉伯各国的游客。美"9.11"事件后,以旅游业受到重创,游客较事件前骤降45%。2001年,旅游业收入10.5亿美元,旅游者总数共120万人。至2001年底,共有各类旅馆339家,旅馆房间数为4.69万间,床位126,424个。(资料来源:同上)

【交通运输】陆、海、空运输业发达。其中陆地运输的货物占一半,船舶和航空运输各占四分之一。国内公路运输发达,公共汽车和载重汽车是主要运输工具。国际运输以海法港和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为主。2001年交通运输情况如下:

铁路:总长度为684公里,主要铁路干线为海法-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线。客运量1505.7万人次,货运量81万吨。全行业总收入为3.91亿新谢克尔,其中货运占32.3%,客运占60.1%。从业人员1,455人。

公路:总长度16563公里,特拉维夫、海法与耶路撒冷之间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全国有各类机动车191.5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146.1万辆,货车32.6万辆,出租车1.52万辆。公共汽车1.19万辆。

水运:共有各类船只51艘,总吨位153万吨,离岸船只5840艘次,货物装卸总量4298.2万吨,客运量19.8万人次。主要港口有海法、阿什杜德和埃拉特。

空运:着陆飞机28,980架次,客运量802万人次,货运量29.6万吨,处理国际邮件7066件。全行业总收入为709.7万新谢克尔。与北美、欧洲地区主要城市及埃及、约旦、肯尼亚、南非、土耳其、日本和中国等有定期航班。主要机场有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埃拉特机场和杜夫机场。主要航空公司有以色列航空公司(EL-AL)。(资料来源:同上)

【邮电通讯】邮电通讯业较发达。2000年全国共有邮局网点702家,处理各类邮件657万件(其中国际邮件49万件),各类包裹170.5万件(其中国际包裹为29.6万件),电报31.3万封。全国有固定电话用户302万,公用电话2.2万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户有电话47部。邮电部门收入20.94亿新谢克尔,通讯部门收入211.58亿新谢克尔。(资料来源:同上)

【财政金融】2002年外汇储备240亿美元,政府财政赤字为193亿谢克尔(约40.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7%,政府税收为1467亿谢克尔(约309.5亿美元)。外债413亿美元。

(资料来源:经济季评)

【对外贸易】由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国内资源缺乏,因此,以主要通过进口来满足本国对大部分产品的需求,而以出口高、尖、精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推动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生产的半数用来出口。以周边国家都是阿拉伯国家,由于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贸易受阻。因此,以集中力量打入远方市场,26%的出口物资运往欧洲联盟各国,38%运往美国,18%运往亚洲。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的比重。2002年以进出口总额为449.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259.1亿美元,出口额190.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2%,6.5%和5.7%。主要贸易伙伴有23个。先后与美国、欧盟、加拿大、斯洛伐克、捷克、土耳其、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工业产品可以免税进入,农产品享受优惠关税待遇。以享有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芬兰、新西兰等国提供的普惠制(GSP)待遇。2000年对外贸易商品构成情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主要进、出口商品构成(按SITC分类)

商品构成出口额进口额

一、初级产品

0类食品及活动物778.81,534.2

1类饮料及烟类13.5159.7

3类非食用原料228.23,247.7

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1.762.3

二、工业制品

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成品4,042.53,230.5

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11,365.910,682.2

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11,133.312,431.3

8类杂项制品3,174.83217.9

9类未分类的商品51.8485.0

(资料来源:经济季评、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

2001年以色列对外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不含钻石贸易)

出口进口

美国60466379

德国12292612

英国10511617

荷兰8241314

意大利7101651

法国6741251

马来西亚616-

比利时-卢森堡600717

日本5231003

西班牙498674

(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摘要)

【外国援助】1948-1989年美国总共向以提供了466.6亿美元的援助,其中一部分为赠款。1990年10月美国会批准追加7亿美元的紧急援助。1991年1月德国向以提供了7.32亿美元的援助。1991年3月,欧共体宣布向以提供2.1亿美元低息贷款。1998年10月,美国承诺向以提供12亿美元的额外援助。2002年,美国向以提供27亿美元援助,其中包括21亿美元军事援助。此外,2002年1月,美决定向以色列提供2800万美元的反恐怖资金。7月,美援助以2亿美元用于打击恐怖主义。

【人民生活】政府实行高福利高消费政策,对一些基本商品实行补贴。医疗保健较为发达。200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医院354家,病床39,634张,平均每千人6张。2002年12月,人均月工资7079新谢克尔,约合1493.5美元。2001年,男性平均寿命为76.6岁,女性为80.4岁。出国旅游人数为327万,同比下降8%。

【军事】国防军正式建于1948年5月26日,其前身是二次大战中的"犹太旅"和"犹太突击队"。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为国防委员会,由总统、总理以及国防、外交、内政、财政、运输、通讯部长和总参谋长组成,总理任主席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战时成立以总理为首的战时内阁。国防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国防部长行使总司令职权。总参谋长负责训练和作战指挥。实行义务兵役制,年满18岁男子服役3年,女子2年。此外,所有55岁以下男公民和24岁以下女公民每年必须服役45-60天。现役部队18.7万人,紧急时可动员63.1万人。陆军14.1万人,动员后可达52.1万人,编成3个军区,15个师(3个现役重型装甲师,9个预备役装甲师和3个边防守备师)和18个现役及预备役独立旅。空军3.65万人,动员后可增加到9.05万人,编有11个空军基地,57个飞行中队,其中有29个作战飞行中队。海军0.95万人,动员后可达1.95万人,编有3个海军基地,7个舰艇中队,拥有各型舰艇67艘。2001年8月,以色列成功地进行了箭-2反导系统测试,该系统由美国资助,是世界上唯一的实战型反导系统。2003年以军事预算为494亿新谢克尔(约合104亿美元),其中包括美国军事援助21亿美元。

【教育】政府重视教育事业,5-16岁儿童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教育至高中毕业。凡未满18岁且未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还必须参加专门的补习班。著名的高等院校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巴伊兰大学、本-古里安大学等。以共有中小学校2994所(包括专门实习班),综合性大学7所。2001年在校学生共210.9万人,其中大学生11.7万人。

【新闻出版】新闻出版业较发达,发行的报刊杂志总数约为1188种,其中36种日报,17种为希伯来文,其余为阿文、英文、法文等。主要报刊有:《国土报》(Ha’aretz),创刊于1918年,希伯来文日报,无党派报纸,发行量约5.5万份;《晚报》(Ma’ariv),创刊于1948年,希伯来文晚报,基本支持政府立场,发行量15万份;《新消息报》(YediothAhronoth),创刊于1939年,希伯来文晚报,支持利库德集团,发行量30万份;《耶路撒冷邮报》(theJerusalemPost),创刊于1932年,英文日报,反映政府观点的半官方报纸,发行量5万份;《团结报》(al-Ittihad),阿拉伯文日报,以共产党机关报。

【通讯社】犹太通讯社(JTA),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通讯社(INA),1923年成立,每天发希伯来文电讯稿,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联合通讯社(ITIM),1950年成立,设在特拉维夫。

【广播电台】以色列广播局,1948年成立,总部设在耶路撒冷,每天用希伯来、阿拉伯、英、意第绪、俄等17种语言对国内、外广播"以色列之声"。以色列国防军之声,1951年设立,军方电台,用希伯来语广播。

【电视台】以色列国营电视台:1968年开播,总台设在耶路撒冷,每天播放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彩色电视节目。以色列电视教育中心:1966年成立,主要播放电视教学课程,包括学校课程和成人教育课程。1986年开始建立商业电视网。1994年,政府批准建立了商业电视网,由三家私人机构主持。90年代以来逐步推广使用有线电视,有新闻、电影、音乐电视、体育等几十个新闻性、娱乐性频道,并能收看周围阿拉伯国家、法、德、俄、美、英、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电视节目,共约有50个频道。

【对外关系】保持与西方国家传统的友好关系;维护与美战略盟友地位;积极发展与独联体各国和东欧国家关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力图实现同阿拉伯国家和解;拓展与非洲、亚洲各国的关系。截止2002年底,以与16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中东问题:2001年12月初,以色列一些大城市接连发生多起恶性爆炸事件后,以色列内阁宣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为"支持恐怖主义实体",后又宣布断绝与阿拉法特的一切联系,并限制阿拉法特的行动自由。2002年1月,红海军火走私船事件后,以巴关系进一步恶化,以方将此视为巴尚未放弃恐怖主义的最大证据,称将重新评估对巴方的战略。3月初,以巴冲突升级,此后,以军对巴控区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先后三次围困阿拉法特。5月,以利库德集团中央委员会投票反对巴建国。6月初,巴民族权力机构成立新的临时内阁,但以对巴内阁改组结果表示不满意。6月中旬,以军开始正式沿1967年战争边界线(绿线)建造安全隔离墙,称此举是出于保护以平民安全考虑。6月下旬,美总统布什宣布了中东和平新计划,以方对此表示欢迎。12月4日,沙龙明确表示支持布什当年6月提出的中东问题新建议,同意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没有明确边界的国家",但前提条件是巴自治政府进行彻底改革,停止"恐怖行为"和更换领导层。

伊拉克问题:以色列与伊拉克关系长期处于相互敌视状态。伊反对巴以和谈,主张对以开展武装斗争。伊曾在海湾战争期间向以发射导弹。以一贯支持美对伊政策。2002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伊拉克问题的1441号决议后,以要求伊遵守联合国有关决议,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开始加紧军事打击伊拉克步伐后,沙龙政府一方面坚决支持美军事打击伊拉克的立场,在外交上与美协调,在战略上积极部署,同时加强国内和海外民防措施;一方面表示决不卷入对伊战争,但称若被迫卷入战争,以有能力应付。

【同我国关系】两国于1992年1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2年1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维访华,两国签署了建交公报。建交以来,中方访以的主要有: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1992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1994年10月)、外经贸部长吴仪(1995年9月)、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1995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1997年11月)、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1997年12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199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199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1999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2000年4月)。

以方访华的主要有:总统赫尔佐克(1992年11月)、外长佩雷斯(1993年5月)、总理拉宾(1993年10月)、以军总参谋长巴拉克中将(1994年11月)、以军总参谋长沙哈克中将(1996年1月)、议长丹·蒂宏(出席议联第96届大会,1996年9月)、副总理兼外长利维(1997年2月)、副总理兼农业、环境部长埃坦(1997年5月)、总理内塔尼亚胡(1998年5月)、国防部长莫迪凯(1998年8月)、总统魏茨曼(1999年4月)、地区合作部长佩雷斯(2000年8月)。

2001年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和总理沙龙曾就中东问题和其他国际和地区问题数次致信国家主席江泽民。7月,以色列总统摩西·卡察夫致信江泽民主席,祝贺北京成功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6月和8月,佩雷斯副总理兼外长和本·阿米外长也分别与唐家璇外长就中东局势和双边关系通电话。此外,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1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9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郑欣淼(8月)等分别访问以色列。

以色列议会副议长阿卜杜·马立克·达罕姆西(8月)、农业部长沙罗姆·希姆宏(10月)等也分别访华。

2002年3月,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华,朱镕基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唐家璇外长等分别予以会见。唐家璇外长与佩雷斯两次就中东局势通电话(3月、8月)。2002年6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文昌访问以色列,分别会见以总理沙龙和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7月,以议会外交和防务委员会主席戴维o马根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的邀请访华,钱其琛副总理予以会见。9月,正在出席第57届联大的中国外长唐家璇在纽约会见了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9月,中国政府特使、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率中国政府申博代表团访以。11月,中国中东特使王世杰访以,会见了国防部长穆法兹、以外交部代总司长比兰等。

双方已签署"贸易协定"、"文化交流协定"、"民用航空协定"、"劳务输出协议"、"体育合作备忘录"、"教育合作协议"、"旅游合作协定"、"邮电通讯合作协议"和"工业技术研发框架协议"等。

1994年9月,以色列在上海开设总领馆。

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两国贸易额为13.1亿美元,同比增长24.8%,其中我出口额8.3亿美元,进口额4.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8%和44.1%。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潘占林。地址:以色列国特拉维夫市本耶胡达大街222号。电话:00972-3-5467277,传真:00972-3-5467251。电子信箱:CHNEMB@ISDN.NET.IL

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YehoyadaHaim)。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天泽路17号。电话:65327788,传真:65327781。

【同美国的关系】1948年5月14日与美国建交。两国有着特殊的战略盟友关系。1990年3月和4月,美参、众两院分别通过决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目前,美国每年向以提供30亿美元援助,其中包括18亿美元军事援助。2000年,以色列总理巴拉克两度访美(4月、7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美。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6月访以。2001年,以色列总理沙龙三次访美(3月、6月、11月)。此外,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10月)、议长伯格(6月)、住房部长夏兰斯基(2月)、财政部长肖龙(5月)、总参谋长穆法兹(7月)和利库德议员阿伦斯(2月)等也分别访美。同年,美国务卿鲍威尔两次(2月、6月)、国务院中东事务助理国务卿伯恩斯(5月)、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6月)、中东问题特使萨特菲尔德(6月、8月)、美国特使津尼将军和伯恩斯等(11月)也分别访以。美“9·11”事件后,沙龙总理第一个打电话给布什总统表示哀悼,并宣布9月12日为以色列全国哀悼日。在以巴冲突和反恐问题上,沙龙和佩雷斯分别与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鲍威尔多次通电话。美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后,以表示支持美采取的行动,愿向美提供一切帮助,但表示不会参加这场战争。

2002年6月24日,美总统布什宣布了中东和平新计划,表示有条件支持建立临时的巴勒斯坦国,要求改换巴领导层,同时敦促以从巴控区撤军和停止修建定居点。以巴对此表示欢迎。10月,布什签署美国会外交授权法,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2002年,沙龙总理四次访美(2月、5月、6月、10月)。其他以方访美的主要官员有:外长佩雷斯(2月)、国内安全部长乌齐·兰多(9月)、国防部长穆法兹(12月)。美方访以的主要官员有:副总统切尼(3月)、国务卿鲍威尔(4月)、中央情报局长特尼特(6月)、副国务卿博尔顿(1月、8月)、助理国务卿伯恩斯(10月)、助理国务卿萨特菲尔德(11月)、助理国防部长菲斯(12月)、中东特使津尼(1月、3月)、中东问题特使塞特非尔(8月)。此外,在以巴冲突问题上,沙龙和佩雷斯多次与布什和鲍威尔通电话。

【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1947年,前苏联投票赞成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以建国后,苏即与以建立外交关系。1967年“六·五”战争后,苏、以断交。1990年9月30日,苏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和以外长利维在美国会晤后,宣布苏、以两国恢复领事级外交关系。同月,以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0月18日,苏外长潘金访以,正式签署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协议。12月,以宣布承认独联体所有国家,并相继同独联体15个共和国全部建立了外交关系。1990年移居以色列的苏犹太人达18.5万,1991年又有14.5万苏犹太人移居以,其中不少人被安置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

2000年,以外长利维访问俄罗斯(2月,出席中东多边谈判会议)。俄国外长伊万诺夫访以(11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以(4月)。

2001年8月,以色列总理沙龙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就中东局势通电话,9月,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俄罗斯。俄罗斯中东问题特使弗多温也多次访问以色列。

2002年9月-10月,沙龙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12月,以外长内塔尼亚胡访问俄罗斯。此外,沙龙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两次就中东局势通电话(1月、2月)。

【同东欧国家关系】1991年8月18日,阿尔巴尼亚外长访以,双方正式签署两国建交公报。10月2日,南斯拉夫宣布与以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至此,所有东欧国家均同以恢复或建立了外交关系。2000年2月,斯洛伐克总统鲁道夫·休斯特访以。2001年8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佩雷斯访问波兰,12月,佩雷斯赴罗马尼亚参加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会议,并与美俄外长会晤。同年,罗马尼亚总理讷斯塔赛(7月)和国防部长帕什库(11月)分别访问以色列。2002年8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佩雷斯访问斯洛文尼亚。

【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与西欧国家有着传统关系。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大多数来自欧洲。类似的政体和共同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同西欧国家发展关系的基础。由于周边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对以实行经济抵制,欧洲便成为以最亲密的贸易伙伴。1975年以与欧共体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西欧各国支持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积极参加中东和平进程。2000年7月,以总理巴拉克访问英、法。同年,德国总统拉奥(2月)、法国总理若斯潘(2月)、罗马教皇保罗二世(3月)、挪威外长贾格兰德(7月)、德国外长费舍尔(12月)等先后访以。

2001年6月,沙龙总理在访美途中经停英国,会晤了英国首相布莱尔;7月,沙龙访问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三国。5月,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问德国;7月,佩雷斯访问英国。同年,西班牙总理阿斯纳尔(2月)、欧盟中东问题特使莫拉蒂诺斯(2月)、比利时外长米歇尔(4月)、西班牙外长皮克(4月)、荷兰外长爱尔坦桑(5月)、英国外交大臣库克(5月)、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佩尔松(6月)、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索拉纳(6月、7月、11月)、德国外长菲舍尔(8月、10月)、意大利外长鲁杰罗(8月)、法国外长韦德里纳(9月)、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9月)、英国首相布莱尔(10月)、比利时首相韦尔霍夫斯特及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11月)等先后访以。

2002年2月,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问西班牙、法国。4月,佩雷斯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出席欧盟及地中海12国外长会议。6月,沙龙总理访问英国。7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到英国度假并访问。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问法国。8月,佩雷斯访问芬兰。10月,本-埃利泽访问法国。10月,以外长佩雷斯与欧盟15国外长在卢森堡就双边关系举行欧盟-以色列联系国理事会第三次会议。12月,以总统卡察夫分别访问德国、意大利。以外长内塔尼亚胡访问意大利、法国、英国。同年,挪威外长比德森(1月)、欧盟外交和安全高级代表索拉纳(1月、2月、4月、6月)、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外交大臣皮克(1月)、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2月)、德国外长菲舍尔(2月)、西方8国首脑会议主席国加拿大外长格雷哈姆(5月)、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外交大臣默勒(9月)等先后访以。此外,2月,沙龙与英国、西班牙领导人就中东局势通电话。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以建国后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四次战争,侵占了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使其现实际控制领土约达到1947年分治决议规定的两倍。

埃及:1979年3月,以同埃及正式签订了和平条约,两国结束了战争状态。1980年2月,双方互派大使。1989年3月,以撤出西奈半岛最后一块埃及领土塔巴地区。2000年巴拉克总理三次访埃(1月、2月、7月),就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与穆巴拉克总统进行会晤。以基础设施部长苏伊萨(4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埃。2000年11月,为对以色列以武力镇压巴勒斯坦平民表示不满,埃及召回驻以大使巴赛尼。2001年2月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表示尊重以色列人民的选择。7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赴埃及会晤穆巴拉克。12月,埃及外长马希尔访以。2002年1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在沙姆沙伊赫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举行会晤。2月,以驻埃大使向埃及总统递交了国书,标志两国关系转暖。沙龙和本-埃利泽分别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通电话,讨论中东形势。4月3日,埃宣布降低与以关系,切断除外交关系以外的政府交流,以抗议以军入侵巴勒斯坦。7月,埃及特使奥马尔o苏莱曼访以。本-埃利泽访问埃及。8月,以外长佩雷斯和议会安全和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拉蒙分别访埃。11月,埃决定断绝同以在农业方面的联系,以抗议以色列对中东和平的破坏。

伊拉克:1981年6月,以炸毁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郊区塔穆兹核反应堆。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以发射了39枚“飞毛腿”导弹,造成4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黎巴嫩:1982年6月,以入侵黎巴嫩,1985年6月撤出时在黎南部保留约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扶植约3000人的“南黎军”,并经常同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武装发生冲突。1998年4月,以内阁通过决议,提出愿有条件地执行联合国425号决议,从黎南部撤军,但要求黎在安全问题上做出承诺,遭黎、叙拒绝。1999年7月,以总理巴拉克表示,以将在一年之内完成从黎南部的撤军。2000年5月,以军顺利完成从黎南部撤军。但黎、叙坚持以应撤出谢巴地区。2002年9月,以、黎因使用哈斯巴尼河水资源产生矛盾,哈斯巴尼河发源于黎境内,最终流入以色列的加利利湖,黎计划在该河的支流上修建一条输水管道。沙龙向黎方发出警告,并寻求美支持。10月,黎不顾以强烈反对和美的调解,提前建成了从哈斯巴尼河支流上取水的工程。

巴勒斯坦:1993年9月13日,以同巴解相互承认并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1994年5月4日,以巴在开罗正式签署关于巴勒斯坦在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的执行协议。1995年9月28日,巴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将巴自治范围扩大到约旦河西岸的巴第二阶段自治协议。协议规定,以军撤出占西岸面积三分之一的巴城市和村镇;巴删除巴宪章中关于消灭以色列的条款。11月,以总理拉宾遇害,巴解主席阿拉法特赴以吊唁。12月27日,以提前一天完成从杰宁、图勒凯尔姆、纳布卢斯、凯勒基利亚、伯利恒和拉姆安拉等六座城市的撤军。1997年1月15日,以巴签署《希伯伦协议》,以撤出希市80%地区。1998年10月23日,巴以在美签署怀伊协议,规定以从约旦河西岸撤出13.1%的土地。12月15日,巴全国委员会通过修宪决议,删除其中的灭以条款。1999年9月,双方就执行怀伊协议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9月13日,启动了最终地位谈判。但因双方在攸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而进展不利。2000年9月起,双方爆发暴力冲突。2001年1月双方在埃及塔巴重开谈判,但未达成协议。5月,以美国参议员米切尔为首的国际调查委员会公布了对以巴冲突的调查报告(即米切尔报告),以巴对该报告表示基本接受,但以方对报告中提出的冻结犹太定居点建设和批评以军行动的内容持保留意见。6月13日,以巴双方接受了美中央情报局长特尼特提出的停火方案。但以巴在复谈条件上争执不一,双方冲突并未真正平息。以军对涉嫌参与和策划袭击以目标的巴人实施“定点清除”政策。8月,在耶路撒冷发生大爆炸后,以军占领了巴解组织在东耶路撒冷的办事处“东方大厦”及其他8个巴方办事机构。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称阿拉法特已“结束其历史作用”。12月初,以色列一些大城市接连发生多起恶性爆炸事件后,以色列内阁宣布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为“支持恐怖主义实体”,法塔赫组织和阿拉法特的17卫队与“哈马斯”等并列“恐怖组织”,随后又宣布断绝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利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一切联系,并限制阿拉法特的行动自由。2002年1月,以色列海军在红海截获一艘武器走私船,以方称该船属于巴勒斯坦当局,并将此事视为巴方尚未放弃恐怖主义的最大证据。2002年,以军针对境内发生的多起严重自杀性爆炸和巴人枪击以定居点事件,对巴控区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并先后三次围困阿拉法特(3月、6月、9月)。5月10日,以巴就和平解决伯利恒圣诞教堂事件达成协议。6月中下旬,开始"坚定道路"行动,侵入拉马拉等7个巴控城市,并决定修建总长360公里的安全隔离墙。8月18日,以巴就"以军逐步撤出巴自治区"方案达成协议。19日,以军撤出伯利恒。24日,以军宣布暂停撤军。27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宣布2003年1月举行大选。10月13日,以国防部长提出"犹地亚撤军方案",表示以正考虑从希伯伦撤军。12月4日,沙龙提出巴勒斯坦建国方案。15日,以政府宣布禁止阿拉法特赴伯利恒参加圣诞活动。21日,阿拉法特宣布,由于以军拒不从巴控区撤军,巴方决定推迟原定于2003年1月举行的大选。截止2002年12月,以巴冲突共造成约2710人死亡,其中2030人为巴勒斯坦人,680人为以色列人。

约旦:1994年7月25日,以色列和约旦在华盛顿签署和平条约,宣告结束两国长达46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同年11月,以、约建交并互派大使,实现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1999年2月,以总统魏茨曼、总理内塔尼亚胡、议长蒂宏、外长沙龙赴约旦参加了侯赛因国王的葬礼。2000年4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访以。8月,以总理巴拉克对约旦进行回访。以通讯部长莫迪凯(2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问约旦。2001年2月,约旦总理拉杰布祝贺沙龙当选总理,4月以色列不管部长塔里夫访问约旦,约旦外长哈提卜访以。7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访约。2002年9月,以色列和约旦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宣布,将共同建造一个价值8亿美元的引水管道,将红海水灌入死海,以避免死海因海平面不断下降而消失。

叙利亚:1991年11月,以议会通过“捍卫戈兰高地法”。1992年9月,以首次表明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也适用于戈兰高地,之后,以叙和谈断断续续地进行。1996年,叙以谈判中断。1999年7月,巴拉克当选总理后,大力推动叙以复谈。1999年12月,双方在美国恢复了中断近四年的谈判,但未取得突破。2001年2月沙龙当选以总理后,提出无条件恢复谈判的要求,叙予以拒绝。4月,以军空袭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东的叙军雷达站。6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表示如以全部归还戈兰高地,叙愿与以建立正常关系。7月,以军再次袭击叙军雷达站。10月,以表示反对叙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2002年1月30日,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在会晤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时表示以愿无条件与叙恢复谈判。2002年2月,叙总统巴沙尔表示叙愿就戈兰高地问题与以达成和平协议。

其它阿拉伯国家:1994年,摩洛哥与以互设利益办事处;海湾六国解除对以间接经济制裁;多数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一起参加了第一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总理拉宾首次应邀访问阿曼。1995年10月,除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参加了在安曼召开的第二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阿双方签订了许多实质性协议和合同。1996年1月,以外长巴拉克首次正式访问摩洛哥;4月,以总理佩雷斯访问卡塔尔、阿曼;同月,以在突尼斯开设贸易代表处。5月,突尼斯正式同以建立外交关系。1999年7月,以总统魏茨曼、总理巴拉克、外长利维和地区合作部长佩雷斯率团出席了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葬礼。期间巴拉克总理会见了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里卡。10月,毛里塔尼亚与以色列建交。2000年,以色列外长利维(1月)、通讯部长本-埃利泽(5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问摩洛哥。

2000年9月,以巴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使以阿关系再度趋紧。10月23日,阿拉伯首脑会议后发表声明指责以对造成中东地区紧张局势负有责任,呼吁各阿国完全断绝与以关系,但最后决定权由这些国家自主决定。

2001年2月,埃及、叙利亚、黎巴嫩、摩洛哥、突尼斯、沙特、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卡塔尔和巴林等9国外长在安曼经过两天的讨论后,呼吁以色列遵守“土地换和平”的原则。3月,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安曼召开,会议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呼吁派遣多国部队到巴区保护巴勒斯坦人民。7月,阿拉伯联盟在开罗召开紧急外长会议,谴责以色列政府对巴勒斯坦实行的政策。11月,以色列地区合作部长米洛率团参加了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WTO第4次部长级会议。

2002年10月,以外长佩雷斯访问毛里塔尼亚,这是以外长首访毛塔。

2002年2月,沙特王储提出关于中东和平的新建议,即以色列从1967年阿拉伯被占领土上全部撤军,阿拉伯国家同以实现关系正常化,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3月,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黎巴嫩举行,沙龙表示愿出席并阐述以色列的立场和计划,但以方拒绝允许阿拉法特出席本次会议。27日,第14次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以沙特和平建议为基础的"阿拉伯和平倡议"。2002年阿盟共召开1次首脑会议、2次外长会议和2次外长紧急会议,在这些会议上,阿盟均谴责以军对巴控区所采取的军事行动。

【同土耳其的关系】1948年土与以建交,是最早承认以的国家之一。1991年马德里和会之后,两国于12月将外交关系提升至大使级。此后,双方关系发展较快,双边高层互访不断。以总统赫尔佐克(1992年7月)、魏兹曼(1994年1月和1998年10月)、总理巴拉克(1999年10月)分别访土。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1996年3月、1999年7月)、总理西拉(1994年11月)、耶尔马兹(1997年9月)分别访以。此外,1993年4月,以外长佩雷斯赴土参加了土总统厄扎尔的葬礼,7月,以旅游部长巴拉姆访土,11月,土外长塞廷访以。1997年2月,土总长卡尔德艾伊访以,4月以外长利维访土,土国防部长塔伊恩访以,7月,土外长切姆访以,10月以总参谋长沙哈克访土。1998年4月,土国防部副部长布切克访以,1997年5月及1998年5月,土耳其副总参谋长比尔访以。1999年3月,土议长切亭访以。1992年6月两国签订旅游合作协议。1996年两国签订了军事合作协议,是以同伊斯兰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军事协议。

2001年4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问土耳其。6月,美、以和土耳其在土进行了首次联合空军演习。7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和总参谋部长穆法兹分别访问土耳其,以加强两国战略关系。8月,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土耳其,后又与土耳其总理埃杰维特通电话。12月,以、美、土举行冬季联合军事演习。

2002年8月,土能源部长访以。12月,以军总参谋长亚龙对土耳其进行正式访问。

【同其他亚洲国家的关系】以色列同亚洲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亚洲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同亚洲各国在经济、文化,特别是商业领域的联系更趋紧密。日本在以与亚洲各国的贸易中占50%,是以第三大贸易伙伴。2000年6月,印度内政部长拉尔·卡里西那·阿德瓦尼、外长辛格先后访以。2001年7月,以色列飞机制造公司与印度国防部代表团签署了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军事合作协议。11月,以色列国防部总司长亚龙访问印度。2002年6月,日本外相川口顺子访以。

印度:2001年,以、印双边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印目前是以色列第二大军火出口国,2001年7月,以色列飞机制造公司与印度国防部代表团签署了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军事合作协议。2002年1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佩雷斯访问印度。同年,印度通讯部长(1月)、印度一高级安全代表团(1月)访问以色列。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1967年“六·五”战争和1973年“十月战争”后,非洲29个国家相继与以断交,只有南非、斯威士兰、来索托、马拉维与以保持外交关系。1974年以色列与南非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南有12万犹太人,每年向以捐款。1991年11月,南非总统德克勒克正式访以。近年来,以先后与扎伊尔、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喀麦隆、多哥、肯尼亚、中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加蓬、刚果、尼日利亚、安哥拉、赞比亚、贝宁、冈比亚、布基纳法索、津巴布韦、博茨瓦纳、毛里塔尼亚等国复交或建交。1990年移居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达3500人。1991年5月,以出动飞机紧急接运了约1.8万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到以。

【同拉美国家的关系】自60年代起,以就与拉美国家发展关系,政府要员频繁出访拉美。以每年向拉美国家销售军工产品占以军品出口的一半以上。萨尔瓦多等国还聘用以军事顾问。2001年6月以色列外交部特使阿维维访问墨西哥,7月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访问秘鲁、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和萨尔瓦多。

【同国际组织的关系】1991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以111票赞成、25票反对、13票弃权、17票缺席通过46/86号决议,撤销1975年联大第3379号决议中“犹太复国主义是一种形式的种族主义”的界定。1981年,以轰炸伊拉克核设施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随即通过决议,中止对以的技术援助。199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同意恢复对以技术援助。1995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以133票赞成,13票弃权,1票反对(以色列)通过关于耶路撒冷问题的50/22A决议,将以定都耶路撒冷视为非法。同日,联大还以66票赞成,79票弃权,2票反对(以色列、美国)通过50/22B决议,将以对戈兰高地的占领视为在中东实现全面、公正、持久和平的障碍。2000年10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过度使用武力。19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日内瓦也通过了谴以决议。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谴责以过多对平民使用暴力的特别决议。2000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以,了解和讨论以撤军后的南黎局势。9月,巴拉克总理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千年大会。2001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以。7月,以国防部长本-埃利泽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通电话。8月底,联合国反种族主义大会在南非召开,以色列派低级别代表参加。在会议过程中,阿拉伯国家指责以色列执行种族隔离政策,并围绕犹太复国主义问题争执不下,9月初,美、以退出大会。但在南非和欧盟的努力下,大会最后文件没有点名批评以,以对此表示满意。11月,以副总理兼外长佩雷斯参加联合国大会。

2002年2月,以外长佩雷斯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3月,安南会见到访的以总统卡察夫。2002年3月13日,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通过了1397号决议,该决议首次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3月30日和4月4日,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402、1403号决议,要求以军从巴被占领土撤军。19日,安理会通过第1405号决议,决定调查杰宁事件真相,遭以拒绝。4月10日,联合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以色列立即撤军。9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435号决议,要求以结束对阿拉法特官邸的围困,停止摧毁巴民用和安全设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