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阐述了后勤信息系统(LIS)的职能、基本结构、特点和设计,以及电子数据交换在后勤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此外,还对全球供应链管理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后勤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供应链管理
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样,后勤信息系统(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LIS)的职能是将供、产、销各个环节中的信号、数据、消息、情况等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系统的信息处理,并配合决策支持技术,对供应链中涉及的各部门,发出协调指令,从而实现供应链管理和决策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以及低产品成本的目标。现代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通过后勤信息系统实现全球性的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本文将对后勤信息系统和全球供应链管理作一简单的介绍。
1.后勤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供应链后勤信息系统具有如金字塔结构,它的基底是供应链相邻的供需双方的物、料、中间产品及服务的交易信息。其上层为处理常规信息的应用程序,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避免在高层管理中对其进行人工干预。金字塔的顶层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它对数据进行综合,并向管理者提供分析结果、解释及决策。
后勤信息系统由数据驱动,全球供应链尤其需要标准化数据。供应链包括了供货、生产、装配、运输、批发等多种环节,数据由客户订货开始,各种交易随之在上述各环节中发生,并以成品运到客户终止。各种数据通常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完成。数据交换远比订货这一起始交易重要,它们在协调各组织单位间运行、预测和生产运输能力规划中起到了基础的作用,它们是企业进行战略决策不可缺少的环节。
后勤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能按需提供信息,为管理人员强化管理提供了方便;
(2)它能跨越组织边界将供应链中各相关的组织单位联结起来,并协调各组织间的关系和运行;
(3)由于各组织的协调运行直接通过实时信息交换进行,无须人工干预,因而它的有效控制和协作范围均较前有所扩大;
(4)它可将运行合作关系扩大到各外部组织单位之间,并可对合作方的分离作出反应,鼓励进一步向第三者寻求外援;
(5)它在集中控制的同时,还能将决策能力分散给各地区组织,它允许各地区组织互相了解它们决策后产生的相互影响。
显然,能成功地管理
物流和产品流各个阶段的系统,并不能成功地从整体上管理供应链,尤其在全球供应链中,在信息流通道中,通常存在着各种障碍,这些障碍使信息在供应链中扭曲、失真,并且得到延时。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这些障碍的原因有:
(l)管理人员反对用正式的信息系统作为规划基础;
(2)尽管有关各方十分明确供应链的总体目标,但他们常对规划结果不感兴趣;
(3)缺乏直接的进行战略决策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使系统处于无组织的真空状态;
(4)现有的对组织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安排可能会引出新的与以前截然相反的新战略。
成功的供应链管理一方面正在向全球化发展并在不断地取得进展,它需要得到组织的支持,以便向有利于管理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它的目标范围广大,又使各组织难以统一接受,这是目前建立后勤信息系统所必须重视和予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2.后勤信息系统的设计
后勤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的设计对于供应链的成功管理至关重要,由过去自容性组织管理向开放式网络管理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l)由个人计算到工作小组集体计算的变化。
计算工具由单个应用程序变化为集体参与的应用程序。在工作小组中,信息系统围绕特定的结果重新组织工作活动(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这种变化对于组织的要求很高,它意味着快速和灵活的通讯,要求数据共享,要求能方便地创建文件及得到实用和可操作的决策支持。
(2)由孤立应用到将各企业集为一体的集成倍息系统的应用的变化。财务管理和控制、人工资源以及资产管理是这一集成系统的主要方面。
(3)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建立,其基本想法是要建立一个有价值的网络,在此网络中,各个分离的企业,通过信息共享网络,创建长期的和瞬间的超级组织。创建这些超级组织的目的是要将供货者和客户双方融合为一体,实现组织间的高度合作以及提高运行效率。
网络本身是远程通讯和计算机处理的组合。我们在这里强调组织间广域网(WAN)的作用。广域网是相对于仅包含个别组织的地区性局域网(LAN)而言的。在研究广域网时须研究计算机网络及其元件的地理安排——即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可由几种不同的结构组成:星形、树形、环形和总线型。
星形网络强调一个中央处理器的集中控制,其主要特点是:
结构简单,便于控制和管理,建网容易;
网络延迟时间短,传输错误率较低;
网络可靠性低,一旦中央节点出现故障,将导致全网瘫痪;
网络资源大部分在外围节点,相互之间必须经
中央节点中转才能传送信息,不便于资源共享。
库存控制正可以运用这种网络地区性的批发中心在运用中处理数据,然后送至中央控制室,进行决策和控制。
树形网是分层结构,适用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与星形结构相比,它的线路总长度较短,因此它的联网成本低,易于维护和扩展,但结构较星形结构复杂。
在局部应用范围内,星形结构可演变为树形结构,这样在局部范围内可以对数据进行特殊处理,随后将数据送至中央处理器进行进一步处理。库存控制正是属于此例,地区性的批发中心在运行中处理数据,然后送至中央控制室,进行决策和控制。
星形和树形网络均支持集中控制和各分层组织,处理任务几乎不能在各地共同担任。数据传送至中央进行处理后,再分配出去。晶状格(Mesh)网络将所有的点都联接起来,它们可以向对方直接提取数据。这两种网都可用于通讯和数据传送,它们可将决策功能分散给各地区组织。
环形结构的首尾联接而形成网络。在环网中,数据按事先规定好的方向从一个节点单向向另一个节点传送。任何一个节点发送的信息都必须经过环路中的全部环接口。其主要特点有:
环路中每个节点的收发信息均由2环接口控制,因此控制软件简单;
当环路中某个节点发生故障时,可采用旁路环的方法,提高可靠性;
环结构节点数的增加会影响到信息的传输效率,其扩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环形网适合于信息处理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总线网的各节点经接口通过一条或几条通讯线路与公共总线联接,其任何节点的信息都可以沿着总线传输,并能被总线中的任一节点所接收。其主要特点有:
结构简单灵活,扩展方便;
可靠性高,网络响应速度快;
共享资源能力强;
大型的供应系统可以同时利用上述几种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
评价供应链网络的关键指标是连接性和时间。“连接性”指的是组织间不经必要的数据管理就能直接交换数据的能力。网络的目标是要提高直接数据交换的能力,即提高供、产、销之间的透明度。“时间”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后产生数据的快慢程度,当然越快越好。数据在供应链中各阶段传送后会引起信息延时,这种延时又会引起供应链内部需求波动,这种波动足以引起库存短缺或过剩,它反映了公司内部的脆弱性。
以下5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这种波动:
在物料传输渠道中,取消中间分配者;
在整个供应链中,集成信息流;
利用诸如“准时化”等管理方法,在整个系统内缩短延时;
改进通道方式,修正订货模型,如经济订货量模型等;
调整现有订货模型的参数等。
如果在网络的关键点,如集中生产点,输入过多的信息和决策方针,则有可能使关键点过载。于是,是否要将生产计划分散控制便成了目前的一个争论焦点。在信息系统设计中,各点完全连接和将它们精心分离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得失。
3.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EDI)
电子数据交换是进行全球性信息交换的基础,它可以定义为:
电子数据交换是在业务伙伴、中介人、权威人士和其他人员之间,以一定的结构格式,无须人工干预通过电子技术而进行的业务信息交换。
电子数据交换强调了在计算机子系统之间跨越组织边界的数据传输。它现在用来进行包括订货、库存、文件、订货过程等日常数据传输。由于减少了职员的输入,因而缩小了成本,提高了精确性;由于是即时传输,压缩了时间。
在货物及海关文件送到承运者、转运昔手中的过程中,电子数据交换的好处到处可见;在“准时化”管理中,它更在提高效率上大显身手;在缩小供应链交易成本和库存量中,它证明有其特有的价值。现在它在采购活动中的影响更大。电子数据交换不仅是一种交换手段,还是一种进行规划、预测数据的有效手段。
电子数据交换最重要的一点是促进各内部组织的变化。现代生产系统向可塑性的急剧变化需要加强信息交流。可塑性生产引发了两个个同的网络特性;通过集中信息处理进行功能集成,以及纵向分离、保留合作。电子数据交换能缩小组织间的障碍,无须人工于预和查询,便能更新计算机文件,及传输计划文件进行协商,并能为管理协商提供工作平台。
电子数据交换将结构化数据由一个组织的计算机传输到其他计算机,有两种类型的用途:
(l)一般用途。它与一般业务交易有关,例如:购买订货/装货清单、进口报关单及类似丈件。
(2)特殊用途。用于满足特殊需要,例如主要客户的特别要求等。
电子数据交换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在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要有统一的通讯标准;
(2)信息交易须有唯一的标准;
(3)须有交易软件,以便将数据转换为内部或外部能使用的数据。
组织和工业界能否使数据在各计算机间直接进行交换取决于统一的信息标准。信息标准包括句法、数据元、标准码、段以及消息本身。句法是关于信息结构的一组规则;数据元指最小的不可分的数据,例如日期和时间已不可再分;标准化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数据元、段相关元的逻辑组合,如支付说明等;信息是按照信息设计的特殊交易句法的规定而组合起来的段。
目前每个应用最广的信息标准为ANSIASCX12,而在欧洲使用的是联合国推荐的EDIFACT(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forAdministration,Commerce&Transport),它正在欧洲迅速扩大。ANSIASCX12和EDIFACT互不相容。由于电子数据交换事实上将合作管理信息系统推广到其它组织,因此要求其合作方共同去开发新的系统。例如,在棉纺业,一家纤维厂可以提供标准幅度为36英寸的棉布,而事实上这种幅宽可以在36到37.5英寸之间变化。如果它的客户是使用数控设备的话,那么它需要得到精确的尺寸,因而需要额外增加一道工序去度量布匹的精确幅宽。因此在物料管理合作计划中需要考虑将这一变化直接、即时送往客户端。
4.全球后勤信息系统(GlabalLogisticInformationSystem,GLIS)
如果考虑全球需求,则对后勤信息系统有如下额外的要求:
(l)网络本身要足够复杂以适应多地区生产和市场;
(2)必须能反映各地区的文化差异,如地方习俗、业务实践、语言、丈件要求及格式等各方面的差异;
(3)有必要和有能力提供统一的系统管理和支持。
开发一个全球后勤信息系统首先需要对一些全球管理问题有明确的理解,然后再确定技术方向。例如:究竟需要多少集中控制,多少分散控制?这是一个有关组织的问题,这比网络设计重要。将系统分为全球性和地区性用户固然能缩小全球系统中的信息交流规模,然而它毕竟也阻止了各组织单位间的直接联系,与提高反应速度及增加各组织间的透明度这一目标相悖。同一行动或项目的数据在地区和中央的数据库中也有可能因此而不同。
全球后勤信息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l)订货处理模块。无论订货是地区性的(需要就地处理的),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合作的),系统都必须能对合作需求作出迅速反应。
(2)生产和库存控制模块。无论产品定位在中央还是地区,或是由地区性的子公司生产,生产和库存控制都必须能反映出订货结构。
(3)供货和采购模块。供货和采购同样需要区分集中还是地区性的。
(4)分配需求规划模块。决定需求进行全球性分配还是地区性分配的是市场,该模块必须能反映出市场功能。
模块间通过公共数据协调,数据及编码规则对用户必须统一。
系统的不断发展会引起不对称的问题。全球系统面临了需求的频繁变动,因而需要不断修正。然而,全球系统对于突如其来的大变动又显得太大,考虑到如此大和迅速的变动对系统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必须在系统中建立多个互不相容的于系统,以减小这种危险性。
世界后勤管理控制系统(WLMCS)是计算机系统公司Unisys新近开发的较为成功的全球后勤信息系统,它主要可用来管理运输、库存、仓库订货和提出实时报告。系统的核心是数据高速公路。数据一次输入,所有用户可以调用,其数据库(称为合作户的信息库)持有产品说明、海关协调码、价格、运输重量、尺寸和生产源等标准化记录,保证全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