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热点标签
世界买家网 微信:QQ:1407106692
欢迎您访问世界买家网 微信:QQ:1407106692 ,本站各频道将陆续上线,敬请您的关注。
> RSS订阅贸易知识堂 > 国情节日 > 国外节日 > 日本节日及习俗

日本节日及习俗

作者:世界买家网 微信:QQ:1407106692 来源:todaytex.com 发布时间:12-2 13:14:11

年糕
新年的初一、初二、初三日本人一般要吃年饭和年糕汤。日本的年饭和年糕汤充满地方特色。一般说来,日本关西地区使用白酱、关东地区则以清汤煮年糕。年糕的种类也很多。东日本多食长方形、扁平的年糕,称切糕。西日本多食一丸一丸的圆年糕,称圆年糕。圆年糕中还有一个品种称大福。里面包有豆馅。有的日本人将大福放入大酱汤内煮来吃。过去日本人过年只吃红豆饭或白米饭。吃年糕则是现代的风俗。

神座
日本人将两块白色的圆年糕重叠在一起,作为年神的神座。如果旁边还摆有其他的粮食作物,那便是粮神的神座。摆放年糕和连食三日年糕汤的习惯始于日本室町时代。首先在武士阶层推广,后来传至商人和农民中间。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屠苏酒
屠苏散是一种中药。处方内包括白术、桔梗、山椒、防风、肉桂、大黄、红小豆等。日本人喜欢将屠苏散包在红绸内,浸入酒中饮用。饮屠苏酒原为宫廷习俗,后来传至民间。喝酒时要从最年轻者开始,三日后将剩酒倒入水井中。

年五
正月里东北地区的日本人习惯将捣过的年糕分制成一个个小型圆年糕,赠给家人。与年糕汤有所不同的是,这种小年糕可以随便吃个够,没有任何数量限制。还有的地区把小年糕视为年神赠送给大家的礼物,吃年糕即接受年神的恩惠。日本人称这种小年糕为年五。近些年来,年五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赠年糕变为赠压岁钱。当然也有一些地区仍没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惯。由于传媒的宣传,给孩子压岁钱的风习越来越盛。

初诣
初诣即大年初一,日本人多拥到神社或寺院参拜。双手合十,给神佛敬上几个喜钱,以求一年平安无事。初诣也称初参或初社。在东京城里住的人多去明治神宫或浅草寺。许多人在大年三十晚上三五成群乘车前往神社寺院,为方便大众乘车,车子通宵运转。当然,更多的日本人到附近的神社敬神拜佛。神社内燃起一堆篝火,人们吸吮着热乎乎的甜米酒,在有节奏的鼓乐声中或请神官祓厄,或者亲朋好友谈天说笑,迎接新春到来。

伊势
位于三重县的伊势神宫是日本著名的大神社。人们把第一次去伊势神宫初诣朝香称为初伊势。不少日本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描述了当年朝拜伊势的盛况。从17世纪开始,日本民间开始流行惠方诣,即在元旦那天朝拜年神所在的方位,祈求平安。新年伊始,在神社抽的头一道签称为初御签,请求神官免灾去难则称初祓。元旦早晨拜土地神称作初庭。

初水
元旦汲来的水叫初水。日本人认为它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初水一般由本命年的男子汲取。而在日本西部部分地区则由主妇承担,叫作迎水。日本西南地区的一些渔村还风行元旦早晨汲来新鲜海水供神敬佛。元旦清晨起床后用清水洗手洗脸,这时使用的水称为初手水。除夕之夜人们点燃火把,来到井边敬拜年神,然后才能汲水。路上遇到熟人也不能开口打招呼,以免福气被别人带走。用来汲水的水桶要换成新的。不仅如此,有些地方的日本人还要敬水神和井神,用一种称为水镜或水饼的糯米年糕或用淘好的大米供神。

拜年
日本人称拜年为年始。新年期间,人们要去关照过自己的人家致谢,并祝贺新年快乐。战前,日本拜年之风十分盛行。本家与分家之间、村民之间、领居之间都必须互相拜年问候。元旦当天几乎家家宾客满门,大家都忙于应酬。有时类似的局面还要延续到第二天、第三天。直到今天,初四仍是日本僧侣巡回拜年之日。妇女之间的拜年一直可延续至立春前一天。从日本明治中期(1870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送名片的风习。后来又改为送贺年片。战后,回拜的风习逐渐消失,但是对父母家、上司家、师傅家拜年送礼的习惯仍然保留下来。

初梦
尽管许多人对自己做什么梦并不介意,但日本至今仍保留初梦的说法。初梦是指新一年做的第一个梦。可根据梦的内容预卜一年的凶吉。至于关于初梦的定义,日本民间还有争论。有人说是指元日的梦,也有的说是初二或者初三的梦。由于除夕许多日本人要去神社拜神守岁,所以往往不睡觉。应该说初一晚上至初二凌晨做的梦是初梦。这也许更确切一些。日本流行一富士、二鹰、三茄子的说法。即梦见富士山、鹰、茄子为吉梦。日本江户时代,许多人做梦前,将画有宝船的纸放在枕头底下,据说这样可以做吉梦。由于这个缘故,当时江户(东京)地区卖宝船画的人特别多。

农始
正月里开始的新的一年的劳动,格外地受到日本人的重视。他们多选黄道吉日开始工作以讨个吉祥。目前日本政府机构、各公司多在初四上班,腊月二十九日放假。农村则有锄始,是指农民新年里开始下地劳动的仪式,也称农始,意喻祈盼丰收。关东地区的日本农民自古以来就有初一清晨到年神所在方位的田头,挖上三锹土,在地里竖起一根松枝,松枝下面摆上供品,祈求早中晚三季稻稻谷丰收。日本茨城县北部地区的农民则通过给鸟儿喂食,根据鸟儿啄米的情形预占年成好坏,更多的地方则是从新年开始往地里施肥,叫作初肥。

山初
在山村有山初、初山踏等说法,是指新年头一次进山,具体时间各地不大相同。进山时携带新编好的稻草绳和年糕等供品,来到准备砍伐的树木跟前,拴上草绳,摆好供品,敬奉山神。这天砍下的木头立刻用来供年神或用作烤年糕的燃料,也有的留到正月十五作装饰用。

船始
渔村新年里也有船始、漕初的说法。一般正月初二开始出海捕鱼或只是举行出海仪式,岁未将渔船清洗干净,船正中摆上松枝、酒、淘好的大米和圆年糕,供奉船灵。新年首次捕到的鱼叫初渔,要举办初渔祝,用这些鱼供渔神和船神,祈求四季航海安全和渔业丰收。

初商
做买卖的人家大年三十前收账回来,初一不开门,初二开始营业,店铺装饰一新,并给顾客准备一些象征吉祥如意的商品。这叫初卖或初商。近年来日本城镇的百货商场都已改为初四开张营业。新年最初的鱼市、茶市叫初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叫初买。新年提笔写字叫书初。

某日
公元8世纪中国的许多习俗传到日本。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粮日。民间习惯将初一至初八与各种动物或家禽联系起来。认为当天不能宰杀该动物。

小正月
正月十五叫作小正月,日本人清晨要熬小豆粥供神。说是能驱走一年的邪气。然后趁热喝下。这叫粥节供或粥初。过去该习俗在日本十分盛行,现多见于日本东部。日本人自古认为红小豆里有强化生命的精灵,红色代表一中咒力,因此赤豆饭往往被用于喜庆的场面。

初晦日
正月最后一天叫初晦日,也称初三十日。古代日本人认为年神正月期间逗留在人世间,至月底年神要回去,因此十分重视正月的最后一天。

御节料理
为了欢度新年,每家每户在新年期间都要吃美味佳肴,日本人称之为"御节料理",意即节日之菜。鲱鱼籽也是其中之一。加工之后的鲱鱼籽。略呈黄色,拌上砂糖、酱油,不仅颜色好看,而且吃起来味鲜香脆,更重要的是因为鲱鱼具有产孵多的特性,象征着"子孙昌盛"。

书法试笔
在日本,近年来还流行"新年书法试笔"表演的盛会,每到新年的日子,全国各地几百几千名书法爱好者前往预定的地点参加表演,他们挥毫疾书,场面十分壮观。

初午
二月里最初的午日叫初午。初午也是稻荷祭日。届时在京都市伏见稻荷大社等各地稻荷神社举行午祭。人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向稻荷(五谷神)敬献炸豆腐,同庆佳节。这个季节恰恰是田神从山上下来到乡间的日子。日本农民要在此时祭祀田神,祈求丰收并开始春耕。因此,稻荷信仰所具有的农业神因素便与初午结合起来了。
二月初午除举行稻荷祭以外,日本各地农村还把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牵着他们参拜神社或参拜灵山。也有的去拜马头观音。或将年糕驮在稻草做的马背上,用来供奉道祖神(日本的道祖神多为石雕的人像。立于村口或路旁,俗信可以驱邪消灾。现已成为结缘神或保佑旅途安全的保护神)。在日本长野、群马等县的著名蚕桑地区,初午这天则要举行蚕祭以祭祀蚕神。日本各地民间盛传不少与初午有关的俗信说法。例如初午来得早的年头容易发生火灾。初午在二月五日以前就一定是好年景。六日以后则会歉收等等。

春祭
日本的春祭其实不一定在二月初午这一天。但一般都在农历二月。秋祭则集中在九月或十一月。传统的春祭实际上拥有预祝丰收的含义。后来才逐渐固定在初午。秋祭主要是庆祝丰收,感谢上苍带来的恩惠。日本春秋两次祭祀源于农耕社会的稻作文化。日本人相信山神和田神是早春二月和秋季十月或十一月互相交替着出现的。山神春天变成田神来到田野保佑丰年。秋收后则又变为山神返回山中。所以日本百姓丰收总不忘感谢她们。值得一提的是初午对田神的信仰在沿海渔村则变成渔神,在城镇又成了经商做买卖的守护神。

过坎
日本人认为不论男女老少,一生中总要过几个坎。按虚岁算,男子在25和42岁;女子在19岁和33岁。其中男子42岁和女子33岁是两个大坎。再加上前后两年,当事人要在整整三年的时间里小心谨慎,以防出意外。有些地方在除夕或立春要举行过坎仪式,以免除灾难。人们在柴薪上标上自己的年龄、姓名及属相,到神社焚烧象征厄运的柴薪,尤其以京都市的吉田神社的火炉祭最为著名。

日本民间自古以来就有过坎的风习。过坎的人将装有与自己年龄相同钱数的钱包故意丢在地上让乞丐拣走。据说这样可以祛病消灾,延年益寿。直到今天,不少日本人都将预先预备好的木梳、簪子或钱等物故意丢失在丁字路口或十字路口,期待被别人捡去,以便带走自己命中的厄运。在扔这些东西的路上,即使碰上邻居和朋友也不得开口说话,否则咒术就会失去效力。不过更多的日本人过坎时要宴请亲朋好友和邻居,且来客越多越好,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赶走恶魔。

追傩节(2月3日或4日):每年立春的前一天。在这一天的晚上,日本家庭要举行传统的驱鬼仪式。家家户户一边念着"鬼出去,福请进"的咒语,一边在屋内屋外,遍撒豆子,预示着新春来临之前驱赶一切魔鬼和灾难,迎来风调雨顺的新生活。

女孩节(3月3日):这是祝福女孩将来幸福的日子。这天,人们模仿古代宫庭的风俗,用精美的人偶和桃花来装饰女孩的住房,并畅饮用糯米制成的白甜酒,祈祷小女孩的一生犹如米酒般甜密醇香。

男儿节/端午节:五月初五是日本的男儿节。这一天人们要在户外挂鲤鱼旗,在家里摆放武士人偶。相传这种风习始自武士时代。五月初五端午日本人要制作粽子和柏粘糕。有个别人家还要把粽子挂在天井上,传说可以消除难疾。还有的地方称五月初五为女家。这一天妇女可以逞威风。将菖蒲、艾草铺在屋檐下的习惯是从我国传入日本的。

七夕:日本的盂兰盆会是从七夕开始的。日本的七夕是从我国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发展而来的。日本人称其为七夕。从日本民间举行的仪式来看,其中祓禊的成份更多一些。每逢这一天早上,日本女孩子要洗头发、洗砚、洗祭品,清扫佛具。这一天在东日本各地人们用茅草或者真菰制成两匹马,早上带上两匹马去药田吃草,然后将草马带回,挂在屋檐上。这里的人们认为,这一天祖先之灵会骑着这两匹马来到人间。日本的七夕是与迎接新年的煤祓禊相对应的,即相当于宣布盂兰盆会开始的祓禊。

中元节/盂兰盆会三元除了过年以外,在日本影响最大的节日恐怕就是中元节了。农历一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是中国道教所称的上、中、下三元。流传到日本的中元节与古代日本宫廷祭典盂兰盆结合后,发展成了民间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根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元节在日本植根是公元7世纪中叶。后来逐渐发展为包括兼顾扫墓、做法事、放河灯等在内的盂兰盆会。

盂兰盆会
盂兰盆之名源于佛教经典《盂兰盆经》。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都是日本特有的。日本的寺院每逢7月均咏颂盂兰盆经。盂兰盆经正好从理论上解释了日本人原始的祖灵祭祀。尽管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盂兰盆会并不是什么盛大的法会,但日本民间却将它视为盛大的祭祀祖灵的仪式。

日本古代庆祝盂兰盆节的仪式之一是把供佛时摆放过的供品,如白米、白面、粘糕、砂糖、水果等食品,分别赠给亲朋好友享受,以祈祝生活顺利平安。双亲健在者,按习惯必须送鱼给父母亲,配合这种生见玉仪式,又衍生出中元时以莲叶饭宴请宾客的礼俗,使中元节弥漫着一片送往迎来的热闹气氛。

中元礼俗
开始中元被视为善心施主馈赠寺院供佛祭品的一个节日。后来逐渐成为武士于中元和年终时节给领导阶层送礼的习惯。

在江户文化处于鼎盛时期的十八九世纪,中元节的送礼习惯便在市井商人中间普及开来。他们往往在每年的中元节和年终专程拜会、送礼给店里的重要顾客。不论是普通百姓、武士或商人送礼,最大的特点即透过每隔半年的送礼拜会活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特别是对武士而言,中元节的送礼仪式更具?quot;并未与人怀有任何敌意"的和平意义,对幕府将军显示"今后仍是麾下的忠诚部下"。商人则利用中元送礼为借口,请求客户依旧给予支持,并经常惠顾。他们对这种买人情做生意的做法百做不厌。

赠品
在日本,赠品被视为具有上、下关系的交流物品。通过赠送礼品确认彼此某种程度的交往关系,而不只是为了加深个人间亲密的友谊。为了回赠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出?quot;有东西就与好朋友分享",日本人还要选择特定时间送礼回谢。日本人颇具人情味的分赠文化(收到他人礼物再分赠给别人),可以说是孕育中元送礼习俗的重要温床。

消物
在日本,送礼对于一向喜欢与人分享物品的老百姓来说,属于家常便饭。他们称这类经常分赠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的礼物为消物。消物一般以食品类居多,特别是柴鱼和海带两类,特别是柴鱼由于有等级、粗精品之分,而广受各阶层喜爱,消费量一直居各类礼品之首。此外季节上市水果,如夏季的西瓜、香瓜等,也是深受好评的礼品之一。非食品类的消物则以招待观赏戏剧、温泉旅行等为代表。

礼之别
日本江户时代(18世纪)中元节赠送的比较高级的礼品包括金鱼、瓦韦(长在岩石、山地、树皮处的珍贵植物。夏天放在屋檐下有防暑凉夏的作用)。另外,江户男子为了向心爱的女子表达爱慕之情,也会选择特殊的礼品,如女用内衣裤等。

到了日本明治时代(19世纪中叶)中元节礼品有了很大的变化。制作和服用的丝绸面料,化妆品、手帕、领带及洋伞等西式礼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用品,成为顾客的新宠。

进入昭和时代(20世纪中叶)洋酒、调味品、清凉饮料等新颖商品相继问世,迅速上升为畅销商品。
日本送礼的金额因人而异,媒人是5000日元,老师是4000日元、补习老师3000日元,公司总经理是4000日元。至于送礼人的年纪,从前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居多,其次才是进入社会献身服务不久的年轻人。近年来这一秩序颠倒了过来,年轻人占了上风,目前日本流行年轻职员给上司送礼的风气。送礼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上司多予关照。

御中元
日本的御中元是指从7月上旬起15天内委托商店把礼品送到对方家里。如果忘了或者抽不出时间办理,也可分别以暑中御见舞(问侯)的名义补送,不算失礼。对于特别照顾过自己的人,日本人一般要登门拜访,亲手把礼品送过去。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到百货公司选购礼品送人,原因在于百货公司服务十分周到。顾客只需把礼品编号、赠送对象及自己的姓名、住址与电话号码填写在一张由电脑自理的送货卡上便行了。通常本地区不收运费,外地则收几百日元。对于忙碌的城市人来说,不仅省时省事,而且由商店代办,可免除你推我让的麻烦。
在日本目前最受欢迎的十大礼品是:洋酒、紫菜、罐头、糖果、调料、咖啡与红茶、寝具(毛毯与床单)、香皂、火腿肉、啤酒。每件礼品价钱平均为3000~5000日元,送1000日元廉价品或100万日元的高级品都是少数。

十五夜
农历八月十五日观赏中秋明月是中国的风俗习惯。日本人也过中秋节,俗称十五夜。这一天日本人将芒草、胡枝子、黄花龙芽等秋草插在瓶子里,供上水果和糯米团子。日本人称这时的明月为豆明月。因为时值大豆的收获季节,意喻大豆丰收祭祀。只有这一天日本人允许外人到自己的地里偷宇薯,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许多孩子用带钉子的竹竿明目张胆地偷取邻家的供品。

彼岸
以春分为中心,其前后7日为彼岸。这时日本人要扫墓。居住在福岛县阿武隈川沿岸的日本人习惯把用经木制作的祭品摆放在墓前。秋田县鹿角郡人一边在墓边焚物,一边唱"老爷爷、老奶奶快来呀"。从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到傍晚太阳落下,人们要举行整整一天的祭祀活动。彼岸的风习几乎遍及日本各地。这时佛教寺院还要举行撞木念佛、六阿弥陀等巡拜活动。

七五三节(11月15日):这是祝福孩子健康成长的节日。
凡在这一年满3岁和5岁的男孩子,满3岁或7岁的女孩子都要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孩子们穿上漂亮的和服到神社去参拜。这所以将一天定为3、5、7岁年龄孩子的节日,是在于日本人认为奇数是吉利的数字,故特意选择这三个年龄,以求吉祥。

圣诞节(12月25日)
虽然在日本接受洗礼的基督教徒不多,但许多人把它作为一种节日来欢度,尤其是年轻人和商人们,更是看重这一节日,孩子们则把得到一份圣诞礼物作为这一天的最大心愿。

法定国民节日
日本有12个法定的国民节日,届时学校、政府机关、公司都放假休息。

元旦(1月1日)
庆祝新年伊始

成人节(1月15日)
凡这一年满20岁的青年,都在这一天庆祝自己长大成人。各市区町村的有关部门,在这一天把所有即将成人的年轻人集中在一起,举行庆祝成人仪式。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
相传公元前660年第一代天皇就是在这一天即位的,故宪法上将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春分节(日历上的春分日)
自古以来,这一天即是佛教的节日,现在成为人们讴歌大自然、保护生物的宣传日。

宪法纪念日(5月3日)
1947年5月3日,日本宪法开始实施,遂把这一天定为纪念日。

儿童节(5月5日)
传统上,这一天是男孩节,现在法定为儿童节,以提倡尊重儿童人格,谋求儿童幸福,同时感谢母亲的精神。

敬老节(9月15日)
对那些长年为社会服务的老人表示敬意,祝贺他们长寿健康。这天日本各市区町村都要为老人们举行演艺会,赠送纪念品。

秋分节(日历上的秋分日)
传统上这一天是佛教的节日,人们在这天敬祖先、思亡灵。

体育节(10月10日)
1964年10月10日,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标志着战后新兴日本的崛起。每年这天,全国各地举行振兴体育事业的运动会或比赛,宣传热爱体育运动,培养健康身心的精神。

文化节(11月3日)
1954年以前是为纪念明治天皇诞辰而设立的节日。1964年11月3日日本公布新宪法,因此,将这一天改为文化节,用以提倡热爱自由平等,促进文化事业的社会原则。

劳动感恩节(11月23日)
传统上是天皇秋收祭神之日。现在以尊敬劳动,庆祝丰收,国民之间相互感谢为宗旨。

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
1933年12月23日是平成天皇的诞辰。在这天,天皇、皇后在皇宫接受国民的朝贺。

传统民间节日
古八日:古八日是指每年的2月8日。古八日仪式意味着正月的神事已经完毕。日本福岛县人认为这一天瘟神来到人间,各家都要立木笼,做粘糕,停干一天农活,做赤豆饭。

针供养:与古八日同日。这一天妇女仍休息一天。将一年当中折断的针插在豆腐上,交给淡岛神。特别是教授裁缝的学校,这一天必须供奉淡岛神。

涅槃会:2月15日是释迦牟尼涅槃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各寺院均挂起巨大的涅磐图,举行法会。各村村民纷纷组织起来,做团子分给孩子们。

裸祭:日本各地均有裸祭的习俗。寒风中许多只穿兜档布的男子聚在一起。日本岩手县黑石、冈山县西大寺的会阳等仪式是让男子们裸身争夺一块写着"苏民将来"的护身符。

米丰祭:日本《延喜式》规定,每年农历二月四日,中央由神祗官厅、各地区以国司厅为单位举行米丰祭。人们将向中央的和地方的共计5500座神社奉献币帛。届时还要朗读祝文(日本古文体祈祷文),这些祝文均属格调高雅的文章。米丰祭是祭米神的仪式。目的是请诸米之神保佑当年的丰收。所以几乎所有的村子都要举行米丰祭。

雏祭:亦称雏游。雏为人偶,被日本人视为具有咒力的咒具。鸟取县人每年3月3日傍晚将穿着红纸衣的雏人偶和供品放在圆形草编盖上,放入河中任其飘游而去。流放雏人偶是一种祓禊活动。如今日本人3月3摆放的内里雏人偶起源于19世纪。日本关西地区制作的雏人背景装饰偶模宫廷生活,以紫宸殿为主要衬托。过去一对亲王雏人偶的摆放方法是男左女右。因为日本人认为左比右的地位高。然而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雏人偶的摆放也改为西式即男右女左。另外旧日人偶为长脸,现代则改为圆形脸。

入十三:日本的女孩子到了13岁必须参拜虚空藏。它是一种女子成人仪式。许多女孩子为了拜见著名的会津的虚空藏、京都嵯峨法轮寺的虚空藏,不远百里、千里赴会津或者京都。13日是虚空藏的缘日,这也许是因为13岁的人参加参拜的缘故吧。

花祭:4月8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这一天日本的寺院要制作花御堂。水盘中站立着裸体的诞生佛。参诣者将甜菜注入水盘中。这种活动亦称灌佛会。在日本农村,村民要在山上采集藤、石楠花、杜娟花等插在房屋内外。日本热田神宫还要举行挠花仪式。仪式上人们根据摆放着农夫人偶的装饰卜占本年米、棉、蚕等的凶吉。如今这种仪式推迟一个月举行。

水口祭:日本的水口祭与插秧有直接的关系。日本东北地区有一句俗话叫干五月。这一带地区播种前,需将稻种放在圆笸萝内放入水中浸泡一周时间。然后插入苗圃内。秋苗要在苗圃内培育30-50日左右,将剩余的稻种炒过放入臼内。播种过后,在苗圃的入水口稍稍堵上一些土,土上面供上炒米,旁边插上水晶花树枝,这便是水口祭。

大插秧:日本插秧大多在农历五月举行。日本人认为所谓插秧就是迎接田神,在田神面前举行仪式。插秧时少女们身穿盛装,插秧歌响彻四方。插秧歌是在神前唱的赞歌。几乎所有的日本村庄都规定哪一块水田最先插秧。最先插秧的水田被称为神田、门田、本田。近年来日本中国地区的农山村内,每逢"大插秧",男人们便一起击大鼓,一边同插秧姑娘跳舞,合唱插秧歌。日本广岛、岛根、冈山等县亦称大插秧为花插秧。

开山:开山是一年当中最初允许登山的日子。日本富士山登山口处的神社每年6月1日,近年来改为7月1日都要举行特定的仪式。这时身穿白衣,持有金刚杖的行者开始登山。7月27日称开山。从这一天开始,普通人便可以登山了。日本关东地区有许多登山拜佛组织。比较有名的是"登富士山拜佛"组织,旧时称神道十三派中之一派,在日本很有影响。

开河:所谓开河是指一年当中最初允许下河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便可以游泳了。昔日东京地区的隅田川开河为农历五月廿八日。这一天人们要燃放焰火,河边、桥上看热闹的观众人山人海。燃放焰火是一种祓禊活动,借轰轰之声驱走恶魔。从开河那一天起至八月廿八日的三个月为隅田川的游泳季节。

食嘉祥:农历元月十五日,日本人为了去除瘟疫,买16块点心或者粘糕食之。这种风习传说起源于8世纪。日本人将陶器内铺上杉叶,里面放三个用杉纸包的大馒头,互相赠送,以图吉利。这一天日本人还习惯让16岁的孩子将馒头中间掏空,从空洞处望月亮。这也是一种成人仪式。

洗身:日本京都八坂神社的祗园会是民间发起的一种祓禊式神事活动。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个月。由于这时人们要用加茂河的水洗身体,所以这种仪式亦称洗身。祗园祭祀着牛头天王,由神职人员向人们传授避瘟咒术。日本全国各地的天王神均属于祗园系统。日本人跳入河中冲洗身体完全出于祓禊的目的。

送虫:插秧结束后,灌满水的田里不久便会出现虫害。日本人称稻田飞蛾为云霞。它们大量蚕食稻秧。古时候由于人们无法对付虫害,便出现了诸如送虫、送飞蛾之类的咒术仪式。夜晚,人们点燃松明,一边敲打钹与鼓,一边将稻草人偶送到村边或者河边扔掉。稻草人偶上捆着吃的东西。日本人还把害虫包在树叶里,带来参加仪式。这个稻草人偶被称为云霞神。有的地区也称送虫仪式为送云霞。

求雨:水田耕作离不开水。每当干旱季节,人们就拼命求雨。日本全国各地的求雨方式十分相似。日本冈山县阿哲郡的乞雨活动很具代表性。乞雨时,人们首先集中在神社,他们一边敲钟,一边打鼓乞雨。参加乞雨仪式的人唱道"龙王降降雨……",他们相信龙王祠的窗户一旦打开,天上就会降雨。如果乞雨后仍不下雨,人们就烧干把,将还带青叶的树枝集中起来,全部运到山顶上焚烧。这种仪式往往要几个村子联合起来举行。如果这样做还不降雨,便请伯耆大山的稚童去渊或赤松池取水。传说取水途中在哪儿休息,哪里便会落雨。所以人们为了让雨落在自己的村域内,便不休息地、轮换着将水取回。村民们用竹叶沾上取回的水,洒在地上求雨。
每逢干旱时节,群马县的雷电神社便挤满了从远方来求水的人们。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开着车子来的。

求雨的最后手段是将宰杀的动物投入神圣的池或渊内。前面已经提到日本人没有杀牲的习惯。但在这里宰杀的动物并不是献给水神的祭品,而是用牲畜的血污秽神圣的池、渊,以激怒司水神降雨。

十三夜:日本人9月13日观月,俗称后月。秋天赏月两次是日本民族特有的习惯。实际上9月13是日本传统的赏月日。后来又传入中国的风俗习惯,只好赏两次月。9月13日日本人插芒草叶,同时还要供上豆、粟、糯米团子等供品,其规模与中秋相似。由于时值芋薯收获季节,所以日本人称其为芋明月。还有的地区称其为小麦赏月。
送神:日本人认为10月份全国的神均集中在出云地区,各地的神都不在家。11月份日本人要祭神,所以这个月称精进洁斋之月。每年的9月至12月是日本各地送神的日子。因地区不同,具体的日子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收获季节结束以后,田神返回山间。直到近代日本人仍认为田神也去出云地区与其他诸神相聚。

十日夜:十日夜即十日夜晚的意思。东日本地区的人们认为十月十日是田神归天的日子。有些地方还要祭稻草人。所谓稻草人祭就是将田神化身稻草人从地里拔出来,供在庭院内,摆上食品以示祭典。

亥子:西日本地区有庆祝亥日的习俗。于春之亥日来到田间的田神,秋之亥日要离开农田返回山间。日本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亥之夜不祝者、生鬼、生蛇、生长着犄角的孩子"。这一天,日本人家一般要做粘糕庆祝。另外,严禁任何人进入萝卜地。日本人认为,亥之日听见挖萝卜声就会死。西日本的亥子日与东日本的十日夜性质相同。

霜月祭:这是日本人每年11月份举行的收获祭典。它同日本宫廷举行的新尝会,各村举行的秋祭性质相同。作为日本的祭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本能登地区每逢11月5日各家的男主人穿着和式上衣和裙侉去迎接田神,一直走到田地边为止,并将田神背回家中。家人烧好洗澡水,让男主人和田神一起入浴。人们将装稻种的笸罗作为田神的替身,向田神献上食品。

霜月神乐:日本许多地区每逢11月都要组织神乐仪式。日本三河、信浓等地保留至今的花祭、冬祭、远山祭、雪祭等都属于汤立神乐系统。此外,石见神乐、出云神乐、备中神乐等多在11月份举行。霜月神乐既表现农民喜获丰收的欢乐心情,也表现出农民希望明年再获丰收的美好愿望。

岁暮:是指年终日本人相互间送礼的仪式。同中元性质相同,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岁未人们要向亲戚、上司、近邻等赠送礼品。日本天草地区民俗,婆家要向媳妇的娘家赠送鱼、酒、镜粘糕等礼物。互赠的礼物多为食品,但也有送衣物及鞋袜的。

忘年:岁未日本人几乎都要参加忘年会。亲戚和朋友聚集一堂举行宴会以忘记过去一年的辛苦。可以说岁暮和忘年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岁末活动了。

高山节
"高山节"是高山地区居民用以祭神的节日,每年分春、秋两季举行。春季高山节为4月14日和15日,在日枝神社内举行,秋季高山节为10月9日和10日,在樱山八幡神社附近举行。两处节日活动的内容大同小异。

为了迎接高山节的到来,在每次节日之前一个多月,当地居民就开始进行精心准备,组成各种舞蹈队、声乐队,认真排练。节日来到,当地居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汇聚到高山城里。活动首先从神社祭神开始。由十几名年轻姑娘组成的舞蹈队,身着各色鲜艳服装,伴随着幽雅动听的乐曲,翩翩跳起浦安之舞,舞姿优美动人。然后,由身穿和服的男女儿童,表演该地区民间舞?quot;狮子舞"、"斗鸡舞"等节目。"布袋和唐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出木偶戏,也是秋季高山众多节目中最精彩的节目之一,吸引着无数观众。两个身穿中国古装的男女儿童木偶,各自登上秋千,随着秋千不断摆动,轻松自如地表演各种惊险优美的杂技动作。等到"布袋神"(日本传说中的"七福神"之一)来到场上跳起优美的舞蹈时,他们便纵身一跳,一齐跳的布袋神的肩膀上,表示福神将降临人间。相传这是从古代中国传到日本的一个民间故事。

节日中最精采最隆重的节目,就是有20多辆彩车组成的彩车队游行。这些彩车已具有100多年历史。每辆彩车高达7米,有的是二层,有的为三层,雕刻精致,装饰华丽,四周挂着十几盏大红灯笼,十分豪华壮观。白天,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夜晚,大红灯笼一齐点亮,光照如同白昼。彩车队由一名身穿和服裙裤的民子(各庙管辖区的居民)率领,两边伴着舞蹈队和声乐队,在铿锵的锣鼓声中缓缓前进。山风习习,彩车队每行进一程,停下来,声乐队吹起优雅的乐声,由一群小伙子组成的舞蹈队,穿着印有龙和鸟羽毛的图案的服饰,踏着鼓点,缓步慢舞。围观的人们热烈鼓掌,欢呼;节日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节目演完,彩车队继续前进。

高山节历史悠久,据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它虽然仅为高山地区的节日,但已名闻全国。所以,每逢节日,全国各地的游客峰拥而至,最多时竟达50多万,把这个仅有几万人口的小小山城挤得水泄不通,这更增加了节日气氛。

此外,在日本各地都有其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地方特色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并向人们展示出日本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

传统地方祭典
日本的祭典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氛和传统礼仪。有的祭典以祈愿为目的、有的为了感恩思报、有的慰藉亡灵、有的旨在却邪除灾,求神灵保佑。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规范化的传统化?quot;祭式"。

五花八门的祭典都有固定的日期和对象,祭祀的内容和步骤也大同小异:先清扫祭场、再斋戒沐浴;然后请神、读祝词、献神馔、献神乐;再会餐,参加者共享神前供品。有的祭要抬着神舆,在一定区域内巡回旅行,宣扬神的威力,祈求繁荣昌盛,表示神与人同乐,祭祀完毕点火送神回去。

除了盛大的祭典以外,还有稀奇古怪的茶碗节、祭虫节、工具节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学园祭、音乐祭、温泉祭、浴衣祭,以及许多与季节变更有关的各种祭。这包罗万象的狂欢祭典,仍是当今日本各地一年一度的盛事,但已转向槔中院蜕桃敌裕闪嘶觥⑷饶值拇剩ソナピ吹淖诮毯濉?

日本的祭典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气氛之热烈,是世界上罕见的。上到市长、议长,下到街头巷尾的普通百姓,蜂拥出动。日本人将"祭典"作为继承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处、强化集团合作、教育社会、传播历史的知识的良俗。

日本各地的祭典,既有迎神、祭神以及与神交往的宗教色彩,又具有季节变化、农耕作业的特色。春天的"祭",往往是祈求丰收;秋季的"祭"是因丰收而感恩;夏日的许多"祭"意在驱除疾病;冬季的新年活动旨在迎春接福,祈求吉祥如意。

三大祭
日本三大祭是:京都?quot;祗园祭"(7月16日至29日)、大阪的"天神祭"(7月24至25日)和东京的"神田祭"(5月14日至16日)。

祗园祭
祗园祭是八坂神社的祭典,起源于869年。当时瘟疫流行,人们大都以为灾难和疾病是一些有力量的人死后灵魂发出的怨恨引起的,当时京都人为了祈求驱散瘟疫而举办盛典,以安抚引起疾病的鬼魂。16日晚上,在街道两旁的屋檐上悬挂着神灯、青帘,还铺垫饰花并竖起屏风,增添祭典的色彩。此外,装饰的花车上点起明亮的灯笼,鸣奏"祗园口亲隹子"的歌谣(日本"能乐"或"歌舞伎"的伴奏乐),在17日,32种豪华壮丽的花车在街上举行盛大游行,将祭典的气氛推向高潮。参加者身穿平安时代的服装,按照古代仪式进行。夜晚,彩色花车火树银花,绚丽异常。

天神祭
天神祭是大阪天满宫的祭典,这是精神崇拜的节日。白天,狂欢的人群在广场上使劲地抬着装饰得十分华丽的神舆,兴高采烈地向前挺进。夜晚,50艘载着锣鼓、器乐队与美女的船只,跟随着载有彩色花车的大船,在堂岛川上游弋。在名为"神幸式"的庆典中,整条河都是迎神的人偶船、鼓乐船、照明船、伴唱乐队。在传统的乐曲声中,灿烂的烟花竞放,将河装饰得热闹非凡,宛如美丽的神话世界。

神田祭
在东京的神田祭中,盛大而多彩的游行队伍热烈欢快,井然有序。各种花车装饰得瑰丽夺目,各式表演多姿多采。整个庆典,华丽壮观。表演中不仅有古老的传统节目,还洋溢着时代气息。

秋田县横手地区的"雪屋祭"
这是新年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做一个纵横2米的雪室,在室内设一祭坛祭拜水神。入夜,孩子们聚集在雪室里,喝甜酒,吃甜饼。相传历史上日本中部以东地区曾经盛行一种关在雪室(称新年小屋)里节制饮食,远离尘世生活的风俗,历经演变,如今成了孩子们欢度新年的一种开心活动。

札幌的雪祭(2月第1个星期五至星期天)
在举行雪祭的日子里,人们以动物、神话及传说为题材,塑造大小不一的各种雪人,以吸引参观之人。通常这一活动在札幌市的大通公园内举行。

博多的假日祭典(5月3日-4日)
博多即日本福冈市的一部分,所谓"顿达",是荷兰语zondag之讹,意为休假的意思。化装成神话里的神仙骑着马或者穿着盛装的孩子站在彩车上,成群结队,热闹非凡地通过市街,此外还举行各种文艺演出。

东京三社祭(5月中旬的星期六和星期天)
这是浅草神社告和江户城入夏的定期祭祀。这天倾城出动几十台神龛,敲打着一种叫薄拍板的古代乐器,表演一种别具特色"薄拍板舞",这是充满商业者情趣的庶民节日。

山王祭(6月15日)
这是日枝神社的祭礼,原来同神田祭并列为江户两大庙会。但是,后来逐渐追求富丽豪华,同祀一个氏族神的人们承受的负担愈发加重。因此,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从1615年开始改为双方每两年举行一次。又称"天下祭"或"御用祭",彩车队伍可以驶入一般市民禁止出入的江户城内.

青森的睡魔祭(8月3日-7日)
人们肩扛大型纸糊的人偶,鸟兽鱼虫等,或将这些东西放在车上,参加者合着用大鼓、笛子演奏的乐曲节拍,吆喝着"啦塞,啦塞",热热闹闹地穿街走巷。入夜,在人偶、兽类的里面点上灯、远远望去,整个城市犹如童话世界一般。

6日夜里到7日,又把这些东西送上船,在海面上巡游,此时的光景十分壮观,成为夏日青森的一道风景线。
这个活动的名称取自于日语"想睡觉"一词的词干,意为"睡魔",据说"驱散睡魔"是这一活动最原始的意义。

仙台的七夕祭(8月6日-8日)
这是源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而举行的节日,日本全国各地都举行七夕节活动,其中仙台的最为有名。这天,仙台市家家户户门前都竖起竹竿,上面挂着各具匠心的五彩诗笺或燕尾旗,争相媲美,尤其是在商业街,豪华的装饰鳞次栉比,凝聚着各种情趣,加深了节日气氛。

这里,树上挂着的彩带被称为"七夕带",日本民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松树和竹子上挂了它,向天祈祷,就能够和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一样地实现自己的愿望。

秋田的"竿灯祭"(8月5日至7日)
这是秋田市举行的七夕节活动,意欲驱散一年里的困倦,以免妨碍工作。在一根根长长的粗竹竿上,横系几根竹子,悬吊46个或者48个灯笼,然而在头上、肩上或掌上保持平衡,反复竖立。年轻人还随着大鼓的伴奏献技,做到粗竹竿不倒下,以此互比高低。

德岛的阿波舞(8月15日至18日)
相传起源于16世纪末期,当时庶民载歌载舞庆祝诸侯进城。男女老少身穿轻便和服,合着三弦、大鼓笛子的伴奏,翩翩起舞。舞蹈简单、活泼,用手打着拍子,舞步轻盈有趣,全市居民尽情欢跳,通宵达点。

长崎的重阳节(10月7日至9日)
这是诹访神社的祭礼。所谓"重阳"指阴历9月9日,源于中国的重阳节。在这天,表演中国式的龙舞,令人从中体味出锁国的时代日本唯一对外开放港口--长崎的风土人情。

京都时代祭(10月22日)
这是平安神宫的祭礼。将京都成为首都后上千年来的习俗,按各个历史朝代的风貌列队展示,使人感到犹如亲眼目睹日本历史画卷一般。

秩父的夜祭(12月3日)
这是秩父神庙的祭礼,作为夜祭十分有名。前面以神轿为先导,后面紧随着的是点燃无数纸罩蜡灯的临时午台和彩车。临时午台上那铿锵有力的乐曲在秩父享在盛名。

男鹿半岛的"驱懒节"(12月31日)
这是自古以来流传于男鹿半岛的独特活动。青年们头戴面具,身穿用稻草或海草编制的短蓑衣,扮成鬼怪的模样,手持纸糊的菜刀、棍棒、草袋等,走街串户,以此告诫懒汉们。

"驱懒"一词由日语"生身剥"转讹而来,所谓"生身"是指一直守在炉边烤火,皮肤上出现黑红色斑痕,也即指生有这种斑痕的懒汉。

还有日光东照宫大祭、东北大灯笼祭、箱根诸侯行列等名目繁多的祭典,全国各地汇集起来,"祭典日"几乎连绵不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