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两国人民自古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缅甸人常用“胞波”亲切地称中国人民。位于我国云南西部的景颇族和位于缅甸北部的克钦族,本属同一民族,两国人民友好往来,至少已有2000多年。缅甸是最早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建交日期是1950年6月8日。
缅甸是世界上大米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柚木等木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其他农产品还有甘蔗、花生、豆类、芝麻等。
缅甸是宗教意识很浓的国家。在缅甸的街头巷尾,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身披袈纱、手持黑伞的僧侣,全国僧侣有10几万,仅仰光、曼德勒的和尚就有2万多人,平均300人中便有一个是和尚,佛教徒中每个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社会上才承认其成人,还俗以后才能够享有结婚的权力,出家的年龄一般在10岁上下,出家时间,在以前最短为一年,现在已缩短为7天。也可以几个月,几年,甚至终生为僧。出家手续十分简便。因此,在缅甸有出家容易,还俗也容易的说法。和尚在缅甸普遍受人尊敬。每天天一亮他们就出去化缘,人们都很乐意给予布施,有的还惟恐布施不及时、不周到;也有人早早就把饭莱做好,到家门口来恭候和尚来化缘,也有的人家甚至常年负责数名和尚的饭食。在农村,当人们见到和尚(特别是法师)时,都要就地跪拜,和尚出门乘坐车船,旁边的人都会自动起身让座,买票时,不是把钱直接交给售票员,而是把钱包打开,由售票员自己来取。和尚们摒弃一切杂念,苦行修道,认为这是达到幸福境界的唯一途径。他仍有许多禁忌,对妇女不能直视,即使是稍微触及一下女人的衣裳,也会认为使苦心孤诣的修行化为乌有。和尚不准杀生,但可以吃肉。男子在出家期间不能娶妻,要想结婚必须在还俗之后。缅甸信佛教的善男信女们朝拜佛像时不是烧香,而是奉献鲜花。每个家中均供奉有佛像,奉献的鲜花天天要换因此使得缅甸鲜花行业生意兴隆。
过去,到缅甸人家里作客,都要进门脱鞋,现在这种习俗已渐有改变。进入佛塔或寺庙时,任何人都要脱鞋,就是国家元首也不能例外,否则被视为对佛的最大不敬,有时还可能要招来麻烦。缅甸人对佛极度虔诚。平时,即使天气炎热山路崎岖,赤脚拜佛的人仍络绎不绝。过去到缅甸人对牛无限崇拜,敬若神明。对“神牛”不准鞭打、役使,更不可宰杀。“神牛”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拿出最好的食物奉献给它。在路上或闹市中如遇上“神牛”,行人和车辆都要暂时回避。逢年过节,缅甸人要举行敬牛仪式。
商务活动必须注意,在缅甸,女性地位高,不可歧视女性。认为左手是不洁的。男女不可牵着手走路。游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轻率的举动,会被视为“罪恶滔天”。跨坐石佛像上拍照,会惹出麻烦,甚至有可能被课刑。一般人决不会坐在高过和尚的坐位,商客必须“人境随俗”。为了接待和尚,缅甸商人天大的事可不管,约会也只好改期。
缅甸人喜爱鲜明色彩,也喜欢用猫头鹰作图案。他们除了喜欢穿“纱笼”以外,,还爱用金首饰,不少人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买一二件首饰佩戴。妇女首饰除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之外,还有金脚镯,男人简单些,通常是金项链、金戒指翻金钮扣。缅甸男人头上爱扎素色裹巾,缅甸人称之为“岗包”。女子穿的纱笼一般很薄,配有底裙,有的还系上银带或装饰钮扣,最隆重的盛装是穿着白色蝉翼纱的上衣和红色的纱笼。在缅甸,不论男女平时很少穿鞋袜,不是光脚,就是穿拖鞋或有孔的凉鞋,政府官员只是在接待外宾时才穿鞋袜缅甸人以米饭为主食,吃饭不用筷子,也不使刀叉,而是用手来抓。有爱好洗澡的习惯,一般早晚各洗一次。
缅甸人的口味特点是酸、辣、清淡,不油腻,类似我国四川口味,一般餐桌都要求放上辣椒油。爱吃鸡、鸭、鱼、虾、虾酱、鱼酱,喜食咖哩,要求略带甜味,最好拌上番茄,除吃一般蔬菜之外,人们喜欢用水果做莱。如把芒果切成片,拌队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以及炒过的辣椒籽,吃起来又酸、又咸、又辣、又鲜。
缅甸人喜欢鲜明的色彩,例如传教徒所穿的番红黄色装束。缅甸人名字的传统性特点是有名无姓,并往往在名字之前加上一定的称谓词,以标明其性别、年龄、官位、尊卑及特定的感情色彩。成年、幼年或少年男子的名字前,往往加“貌”,意即自谦为“弟弟”或向对方慰称“弟弟”。对长官或受尊辈的男子,其名前往往加“吴”,意即敬称对方为“叔叔”、叫“伯伯”。对平辈或年轻的男子,名前往往加“郭”,意即称对方为“兄”。
缅甸人认为在星期二做事情必须做两次才能成功。所以,一般人都避开在星期二做事,缅甸人有个风俗,每逢星期五这一天,忌讳乘船渡河。缅甸人送给别人东西时,必须在星期一至星期六进行,星期天禁忌送物。尤其禁忌送衣服、纱笼等。避讳母鸡在布上下蛋,以防破财。避讳旅途遇蛇,若遇蛇,则应返回并推迟行期。忌在“安居期”(从缅历4月15日至7月15日)结婚、宴请、迁居、娱乐,僧人亦不得外出。严忌不脱鞋就进入佛塔或寺庙。忌睡高床。在吃饭时,须按照男右女左的习俗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