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业未来:成“没落行业”,还是“阵痛”后新生
6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将近段时间以来盛传于外贸业内的“传言”变为了现实。2831项、约占海关税则总数37%的商品将从7月1日起被降低、取消出口退税或改为出口免税。
“幸好跑得快,提前走了一批货。”某外贸公司出口部经理半是侥幸,半是担忧,“但接下来要更忙了。”
这种忙碌已经持续了月余,因为7月1日出口退税率将大范围调整的风声,早在5月底就开始在业内愈传愈烈。这让众多外贸企业及生产厂商如临大敌,他们或暂缓签订新合约;或加班加点赶在近期交货出运;无法在近期内完成的中长期合约,也开始着手与外商重新谈判,希望能提高价格或取消合约。
“我们今年签订了约700万美元的出口合同,都是在下半年出运的。按照调整后出口退税率,如果不提价,大约要损失2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上述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的产品还算利润率不错的,要是竞争激烈的出口产品,利润率本来就薄,只有2%左右,退税下调会直接导致出口亏损。”
类似的忧虑弥漫在整个外贸界,甚至有人预言,外贸业将成为一个“没落的行业”。出口退税因何而调整?它会给某些外贸公司带来灭顶之灾吗?悲观的预言究竟是先知先觉,还是杞人忧天?
传言先行:10年来最大调整
“5月底,集团总部就向各分、子公司、经营部门发文通知,要求密切跟踪退税调整动向。”一大型外贸集团下属外贸公司业务员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据他所知,很多外贸集团总部都采取了类似预警行动,而它们的下属企业获知后,又将这个消息传至其它关系企业, 渐渐蔓延至整个外贸出口行业。“我最近接到很多业务电话,包括工厂和其他外贸公司,全都在讨论这个话题,而且都是言之凿凿。”
在5部委联合发文下调出口退税的前一天,即6月18日,记者登录阿里巴巴网站发现,有关出口退税调整的文章,已经占据了纺织资讯页面的头条以及全部热门资讯排行榜。其中,一篇名为“7月1日出口退税率大调整(附目录)”的文章,更是高居热门排行之首。文章还贴出了一份扫描文件,是某集团下发给“各改制公司、业务部”的“退税率调整预测”。据这份“预测”,将遭遇调整的产品涉及30大类。另有媒体报道称,调整将涉及40多个大类数千个税号。
不过,从6月19日最终公布的政策来看,调整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远没有此前传言中的“大部分商品”那么夸张,调整幅度也有所出入。
其中,“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服装、箱包、玩具等轻工产品是调整的重头戏,高达553项的“两高一资”产品被直接取消出口退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调低了退税率,如服装、鞋帽类从13%降到11%,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出口退税率下调至5%……一部分机电类产品也在调整之列,如刨床、插床、切割机、拉床等出口退税率下调至11%,柴油机、高尔夫球车、雪地车、摩托车及其零件等从13%或17%降为9%,最高降幅达8%。
“下调可谓惨烈。在我的印象中,这是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出口退税率调整。”上述业务员称。
企业对策:加班加点或重新谈判
出口退税率下调,将大幅挤压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也迫使他们在消息尚未证实之前,已经开始主动出击。
“我们上周刚与外商进行了会谈,要求对方考虑提高采购价格。”一家从事塑料制品及小五金出口的外贸公司出口业务主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好在对方是我们的长期客户,他们表示理解,并同意在消息证实之后重新展开谈判。”
该主管坦言这种行为近乎耍无赖,“但我们实在是没办法,而且上至中字头的企业,下至地方小外贸公司,都在这么做。” 以他们经营的小五金来说,因为近年来原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水、电等费用也在上涨,产品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非常激烈,“4%的退税下调,基本就让我们无利可图了。”
据这位主管介绍,就在他们与外商会谈时,该外商透露,还有几家国内供应商也向他们提出了类似要求。与一家国内知名企业进行的一桩大宗采购长约谈判,也因此中止了。
相比之下,另一家出口家庭用品的外贸公司就不那么幸运了。“我们经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下调6%或8%,只有出口价提高10%才能维持正常营运。但我们主要客户的零售价都是固定的,跟他们提涨价,根本就没可能。”该公司总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我们是新的订单不敢接,老单子能赖就赖,赖不掉的只好亏本做了。”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