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申请人与第一、第三被申请人签订了补偿贸易合同及其修改协议书,又与第二、三被申请人签订了延期修改书。各方在履约中发生争议,申请人遂提起仲裁。仲裁庭经庭审查明,第二被申请人已取代第一被申请人在合同中承担了相应的权利义务,欠付申请人的部分补偿贸易款属实,第三被申请人作为担保人曾承诺到期代偿未还清的本息。仲裁庭认为,第二被申请人欠付部分补偿贸易款不还已构成了违约,第三被申请人的担保行为有效应承担相应责任。仲裁庭裁决,第二被申请人支付拖欠的补偿贸易款,其不足部分由第三被申请人代为清偿。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深圳分会(下称深圳分会)根据申请人××公司(下称申请人)与第一被申请人××市造纸厂(下称第一被申请人)、第三被申请人××省××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第三被申请人),于1986年9月24日签订的《补偿贸易合同》的仲裁条款和1987年4月1日对上述《补偿贸易合同》的修改协议书和申请人、第二被申请人工贸合营××造纸厂(下称第二被申请人)、第三被申请人1992年12月1日签订的《补偿贸易合同延期修改书》以及申请人的仲裁申请,依照《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本,下称仲裁规则)的规定,于1996年11月19日受理了申请人与第一、第二、第三被申请人关于上述合同的争议仲裁案。第二被申请人对申请人将其列为被申请人未提出异议,而且在书面答辩中承认和接受上述1986年9月24日签订的《补偿贸易合同》及其后的一系列修改协议书。 依照仲裁规则,由申请人指定的仲裁员、因被申请人未在规定的20天内共同指定而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主任为被申请人指定仲裁员、因双方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共同指定而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的首席仲裁员三人于1997年3月20日组成仲裁庭受理本案。 仲裁庭于1997年5月12日在深圳开庭审理本案,除第一被申请人外,其它各方均依时出庭。仲裁庭听取了各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并就本案事实作了调查。仲裁庭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后,对本案作了调解。在仲裁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一致要求仲裁庭依《和解协议》作出中间裁决书。 为使双方当事人切实履行上述《和解协议》,仲裁庭根据仲裁规则第五十七条规,于1997年8月4日作出了《中间裁决书》(〔97〕深国仲字第×××号)。由第二被申请人、第三被申请人根据《和解协议》的内容在一定期限内履行还款义务。但据查,中间裁决书制作发出至今,虽经第二、三被申请人多方努力,但未能按期履行还款义务。由于执行中间裁决,仲裁庭要求将该案作出裁决的期限延长。本会秘书长认为,仲裁庭要求延期裁决的理由是正当的,本案作出裁决的期限可延长至1998年3月20日。但因当事人在临近结案之日又提供了一些新证据,仲裁庭为了向当事人提供合理的评述时间要求再次延长期限。本会秘书长认为,仲裁庭要求延期裁决的理由是正当的,本案作出裁决的期限延长至1998年4月6日。据此,仲裁庭于1998年3月31日,作出本终局裁决书。 本案案情、双方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议》、仲裁庭的意见及裁决如下。 一、案情 1986年9月24日,申请人、第一、三被申请人签订了一份补偿贸易合同,1986年11月22日、1987年4月1日、1991年12月19日又先后三次修改了合同。合同约定,由申请人为第一被申请人向国外厂家提供贷款170万美元,引进一台意大利产13吨,定量13-18克全新真空圆网成型单毛布扬克式纸机及配套设备。第一被申请人将主要以其产品偿还申请人提供的贷款,如有可能,亦可用外汇还。补偿期延至1992年12月31日,固定利率为年息9%,第三被申请人对第一被申请人提供担保。1992年12月1日,申请人、第二被申请人与第三被申请人三方签订了一份补偿贸易合同延期修改书,约定:补偿还贷期限延至1994年12月底,每年偿还约72万美元……;若因客观原因在1994年10月份预计按上述偿还计划在94年底前仍不能还清,则第三被申请人在11月份贷款给第二被申请人相应数量的人民币折成美金汇还申请人,以保证在12月31日前清还所有本息。如1994年底未能还清,则除按本文第三项利率计算外,第三被申请人要履行补偿还款担保人的义务,负责代第二被申请人偿还未清还本息;从1993年1月1日起年利率按9%计算,但若1993年不能保证36车"熊猫"(牌卫生)纸的偿还,则延期偿还部分拖到1994年的利率按11%计算。若1994年底前不能还清的余数,则之后的利率按15%计算。当事人签订的上述几份协议均经有关政府部门批准。1994年12月30日,申请人又与第一被申请人和第三被申请人签署一份"备忘?quot;,在该"备忘?quot;中第一被申请人确认仍欠申请人本息144.6万美元未偿还。三方并达成如下共识:1、第一被申请人收华丽公司的租赁费24万美元应作为偿还申请人欠款的一部分;2、第一被申请人、××纸业总公司及下属各公司的利润及收回的旧帐都应用来还款。为表示诚意,第一被申请人同意在1995年1月份补偿申请人一车中档纸(770箱)。 当事人在履行上述补偿贸易合同及一系列修改协议中发生争议,因协商不成,申请人遂依据补偿贸易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深圳分会提请仲裁。 申请人诉称:申请人曾于1995年1-9月多次与两被申请人洽商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委托律师向被申请人出具律师函;1996年与被申请人分别在××市及另一市会面,商讨还款方案和措施,但未能成功。因此,提起以下仲裁请求: (一)裁令第一被申请人、第二被申请人立即向申请人支付拖欠的补偿贸易款本息1,832,305.87美元(截止到1996年9月30日)。 (二)裁令第三被申请人对第一、第二被申请人的上述付款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三)裁令被申请人赔偿申请人律师费损失150,000元人民币。 (四)本案仲裁费用由被申请人承担。 第二被申请人称:原"××市造纸厂"(第一被申请人)于工贸合营××造纸厂(第二被申请人)成立后就已注销,早已失去法人资格,其权利和义务自然全部由第二被申请人继承。补偿贸易合同文本及其他相关文件中提及的××市造纸厂实为习惯提法。第二被申请人承认各方签订的补偿贸易合同及其一系列修改协议,并经××市计经委批准后实施。第二被申请人同时辩称,在实施引进纸机这一过程中,存在如下严重问题致使其蒙受重大损失: 其一,纸机设备未能按期交货。 其二,图纸、技术资料未能按期提交。 其三,在设备安装、调试、试机过程中迟迟不派出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服务,拖延调试,安装时间长达652天,推迟纸机正常投产401天。 其四,纸机设备性能严重达不到合同要求,致使产品成本大幅度增加。 其五,零配件短少,部分部件加工精度较差。 由于上述原因,其引进设备价值已不足153万美元,并给该厂造成重大损失,对此,申请人作为补偿贸易提供设备的一方应负有主要责任,违反了《补偿贸易合同》及修改协议书之有关条款。第二被申请人还称于1991年3月13日根据合同之规定,在设备品质保证期内向申请人提出要求索赔的具体意见,但至今未有索赔结果。 第三被申请人辩称:首先承认申请人与第一被申请人及第三被昵肴擞?986年9月20日、11月22日及1987年4月1日,分别签定了《补偿贸易合同》及附件三份和修改协议书二份。这五份基本文件经补偿贸易设备引进方政府审批机关批准生效。1992年12月1日,上述三方一致同意将补偿期限延至1994年并达成《补偿贸易合同延期修改书》。但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各方当事人争议要点如下: (一)关于本案补偿贸易合同及其一系列修改协议的效力。 申请人认为,本案所涉补偿贸易合同历经五次修订,但无一例外均报经××市经贸委、计委批准,报当地外管局备案。特别是最后一次修改协议,还报经了××省经贸委、国家经贸部审批。故均应为有效协议。 第三被申请人称:三方1992年12月签署的《延期修改书》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另外,按照国务院《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的规定和学理上的通常解释,上述补偿方式不能包括以现汇方式或其它变通方式。《延期修改书》第六条中第三被申请人承诺"保证××厂的偿还能力"的约定,其本意也只能是敦促和支持设备引进方的第二被申请人如期如约履行直接补偿义务。其本身不可能包含以现汇等方式作担保代为履行,否则必与有关法律相抵触,而归于无效约定或无效行为。 申请人对此辩称,本案所涉补偿贸易跨度从1987年至1994年七年之久,距1979年国务院发布的《开展有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已有8-15年之遥。在这期间,我国开展的补偿贸易已由最初单一的产品补偿发展为产品补偿、多边补偿、综合补偿、部分产品结合部分现汇补偿等多种形式。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及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九、十条关于民事行为、涉外合同无效的列举式规定,难以说明现汇补偿方式在其禁止范围之内。 第三被申请人还辩称:在上述补偿贸易合同及其修改协议中,申请人是补偿贸易合同设备引进方,第二被申请人作为生产厂家无外贸经营权,是设备引进方和新产品的生产和补偿方,第三被申请人系进口设备的进口代理商和补偿产品出口的代理商,不参与履行补偿贸易合同的产品生产和管理活动。依照中国政府关于补偿贸易的有关法律规定,第三被申请人不承担设备引进方用产品进行直接补偿的法律风险,也不应以现汇和参与用现汇进行补偿的任何活动。《补偿贸易合同》第六条约定:为了保证第二被申请人的偿还能力,第三被申请人愿意为担保人。《补偿贸易合同延期修改书》第二条约定:若1994年底未能偿还,第三被申请人承担补偿还款的担保义务,负责代其偿还本息。这种约定根本违背了有关法律关于补偿贸易补偿方式的规定以及该种贸易方式的本质属性,故约定无效。第三被申请人自始不受该约定约束,不承担以现汇及其变通办法偿还申请人出口设备的贷款的任何责任。 (二)关于第三被申请人担保行为的效力问题及担保性质 申请人认为,保证合同是有效的。理由是合同选择适用的是中国法律。根据民法通则、涉外经济合同法关于无效民事行为、无效合同的规定并无禁止国内企业对现汇补偿担保的条款,有关单行法律也无此规定。另外,上述选择适用的法律,只能就字面的表述进行理解,充其量只能扩大到司法解释,而不能任意扩大到包括政府部门规章的范畴。《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只系人民银行颁布的部门规章,从法理上讲也不能算作法律的范畴,而只算政策范畴。或许从该担保办法本身看,未办理外汇担保登记便不发生法律效力,但由于它算不上准据法,则不能以此来认定现汇补偿保证的效力。 第三被申请人则认为,第三被申请人并未直接对申请人允诺由原定补偿方式改为现汇补偿方式。根据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境内机构对外提供担保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境外公司的外汇担保要征得相应的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三方1992年12月份签署的《延期修改书》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其中的第三被申请人"关于补偿还款的担保义务"一款没有按照《办法》进行报批,根本不具备要式法律行为成立要件,不产生当事人预定的履行效力,这种自行延长补偿贸易期限和设定现汇对外担保,系对原补偿贸易所做的重大变更,即使根据《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这种变更非经批准亦不生效。 申请人对此辩称,第三被申请人的抗辩混淆了保证无效与没有法律责任的概念。因为,第一,即使因主合同无效,保证合同亦无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4月15日法发〔1994〕8号"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简称保证规定)第20条规定,作为省级专业外贸公司的第三被申请人,在理应知道"现汇补偿方式不合法"却仍一次又一次地为之保证,则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二,即使因未办理外汇担保审批登记而无效,那也完全是第三被申请人自己的过错,作为过错方理应按照民法通则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对申请人的诉求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对此早有司法解释。申请人对第三被申请人的诉请是要其对第二被申请人以其全部财产还债后的余额(这一部分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