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证处所在的建筑物叫布鲁斯楼,是以美国第一位驻华大使戴维·布鲁斯命名的。楼门口对面的墙上,贴着一张倒着的“福”字,颇有些入乡随俗的味道。
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美国公民服务中心。这个只有7名工作人员、3个服务窗口的狭小空间,为居住在北京的4万多美国公民提供服务。生孩子、亲人去世、与中国人通婚等等事情都要来这里办理。如果护照丢失,只要证明自己是美国公民,一天之内就可以补办。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门口贴着一条标语:“请不要客气,像在家里一样。”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为美国公民服务的机构,和美国驻世界各地的领馆一样,保护美国公民的利益。
美国公民服务中心对面,便是签证处。七八个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签证官罗峻平带领我们走到墙角的打印机前,拿出一张签证纸说:“这一张纸可以打印3个签证,这纸很贵,打印时不能出错。”
工作大厅外围是13个窗口。申请签证的人,首先要在1号或2号窗口交申请表,接着在3号或4号窗口留指纹,然后就要分别在其他9个窗口前面排队接受面谈,等待签证官对自己进行“宣判”了。
拥挤、低矮、狭窄、空气流通不好,这是签证官所处环境给人最直观的印象。申请人从窗口外看进来,仿佛看到一个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其实,窗口里面的人不过是在工作,他们从早晨上班,到晚上下班,一天要和60人至140人面谈,短则十几秒,长则5分钟,要在这么短时间内作出判断,不出现失误是不可能的。
不过,签证官很快就会看到希望了。正在建设中的美国驻华新使馆,将于奥运会前启用,届时,签证处的办公区会比现在宽敞,排队等候的申请者也许会觉得更加舒服些。
是否有移民倾向最重要
这一天,签证处不对外开放,只留下一个签证官处理一些特殊案例。采访过程中,恰巧碰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摄制组申请赴美签证,记者站在签证官身后,聆听了面谈的内容。
“你们几个人一起的吗?”“去美国做什么?”“哦,拍记录片,什么内容?”“停留多长时间?”“去几个城市?”“你们几个人有人去过美国吗……”
这些都是基本的问题,问答用的都是汉语,几分钟后,申请人如愿以偿拿到了签证。不过,近年来许多人在这个地方屡屡碰壁,网上流传着许多哪个签证官严酷、哪个签证官温和的帖子,如何提高签证成功率的文章也大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