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外贸难成规模
据了解,由于目前个人经营外贸规模较小,个人外贸经营者很难进广交会等相关交易会。对此,广交会、广东省外经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交会作为“中国第一展”席位有限且要求较高,个人想要进入广交会还有一定难度。
因为相关交易会的组委会,对参展企业的年出口额有一定标准的要求,而个人从事外贸经营同样也要达到这个标准才允许进入,但个人经营外贸一般都规模较小,难以达到标准。这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个人外贸的发展。
因此,尽管个人从事外贸活动开禁,以个人身份投资外贸的现象短期内并不一定会有太大动作,也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事实上,经营权门槛的再度降低,经营主体的多样化,有利于多创造贸易机会,不过,外贸投资者能否赢利,最终还取决于个人的理性投资选择,以及国内相关配套措施制度的完善和到位。
个人外贸考验行政系统新《对外贸易法》即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而其中“个人外贸经营权”的下放是新旧外贸法中最大的变化。
何茂春说:“新外贸法的修订是对1994年《对外贸易法》非常好的补充,也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根据WTO规则,作出的立法上的调整。” 中国的行政系统能否适应这一调整?
剧增的工作量
个人从事外贸要与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税务、外汇管理、工商等二三十个部门打交道。大批自然人从事外贸,这就带来一个新问题,对主管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既要与企业法人打交道,又要接待普通老百姓也就是自然人,这确实是新的挑战。
其实,近几年来,中国行政系统就已开始面对这种工作量不断增加的挑战了。
这种挑战主要来自1998年后连续颁布的几个规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2001年7月颁布《关于进出口经营资格管理的有关规定》,2003年9月1日颁布《商务部关于调整进出口经营资格标准和核准程序的通知》。
在这些规定的影响下,我国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数从1994年的5、6千家呈青蛙跳,猛增到现在的11万6千家,更是在2003年的9月里出现了每天新登记600家要求经营进出口公司的情况。
沈四宝曾担忧地对媒体说,“我们的干部与行政机关,不太适应这种变化。受到长期作为行政机器运行惯性的影响以及人治、不典型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更习惯于用原来的红头文件来管理。”
迥异的行政管理
“要想从贸易大国发展成为贸易强国,必要条件是规范的法律体系。”张汉林则说,中国入世承诺,国内法要与WTO原则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中国境内所有的省市自治区直至乡一级政府,都要统一法令。这就对中国行政体系和法律体系的统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来的外贸法比较侧重于管理,比如体现在外贸经营权的审批上,以及配额、许可证管理方面,而新法则强调监管与服务,并以建立统一、开放、有序市场为目标。
新修订的外贸法补充、修改和完善了有关法律责任,通过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从业禁止等多种手段,加大了对外贸易违法行为以及对外贸易中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处罚力度。
此外,新修订的外贸法还增加了维护进出口经营秩序、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建立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对外贸易调查、对外贸易救济等内容。
这些内容都对我国的行政管理系统提出了挑战。
个人可以外贸了,这是我国对外贸易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在为这一新规定欢呼时,我们还应当清楚地看到,前面的路并非平坦。
资料1:个人外贸“详规”出台前的三大疑问
疑问一:任何人都能做外贸生意吗?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司长尚明在《解读外贸法修订草案规定》中解释说,虽然新版《对外贸易法》为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铺平了道路,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人不受限制地从事进出口贸易。事实上,经营外贸仍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包括到外经贸主管部门进行资格备案、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以及到海关和银行完善相关手续等。
疑问二:门槛降低会激起个人投资热潮吗?经营外贸业务对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高,经营风险也比较大,个人进入外贸领域还需慎重。现在个人做外贸难度高,承担风险大,特别是在资金问题上,比如你注册了50万元的资金,但整个运作过程中这笔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是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条件成熟,才去考虑“单干”。
疑问三:哪些外贸领域适合个人投资者?不少专家认为,浙江是小商品制造基地,外国消费者对中国传统小商品青睐有加,所以个人投资外贸不妨从小商品生意做起,像一些中国传统饰品拿到国外市场能够卖高出两三倍的价格;个人投资者如果有机会争取到沃尔玛、霍尼威尔、麦德龙、家乐福、易初莲花这些国际大型采购商,还能进入全球市场。此外,个人也可尝试诸如纺织品出口、机械制造和机电产品等潜力项目。
资料2:传统外贸公司如何突围?
外贸经营权门槛的撤除,私营企业和自然人都能涉足外贸业务,最敏感的莫过于传统外贸公司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外贸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将急剧升温,同时,公司还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人才流失、客户流失。
近几年来,传统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外贸公司一直是被逼向市场,外贸经营权门槛一降再降,国家还于今年1月降低出口退税率,且退税指标向生产企业倾斜。一系列伤筋动骨的变化,让原本有国家政策扶持和垄断性经营的外贸领域逐渐向完全竞争状态过渡。
内部政策环境步步紧逼,让外贸公司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寻找突围路,将目光投到了实业化上。
走实业化之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许多传统的外贸公司就已感受到地位一步紧逼一步地受到挑战,他们开始涉足实业领域,从事贸工一体化。如前不久收购“钱江啤酒”的华润公司,前身是专业的外贸总公司,但现在在香港有地产,是上市公司,在国内有啤酒厂、纺织厂、酒精厂,还有发电厂,已经成为一个集团公司。
股份制改造
而有一些外贸公司,由于受资金实力的约束,走实业化之路显得有些步履缓慢。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更多的是选择公司内部股份制改造,手中掌握客户资源的专业外贸业务员成为公司的大股东,内部建立多劳多得的奖励机制,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留住人才
虽然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公司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对公司而言,还将面临留住业务员、防止公司客户流失等严峻问题。不少外贸公司的负责人非常担心,如果放开个人限制,部分精英可能就会自己去做老板了。
外贸流通领域的竞争性强,所具有的核心资产如人才、客户资源都不容易控制。现在的外贸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贸易”,一个熟悉外贸的人撑起一个外贸公司没问题。所以,外贸企业遭遇“人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外贸公司今后发展的趋势可能更像现在的律师事务所发展模式,几个有客户资源的外贸业务员合伙组建外贸公司,风险共担,收益按业务量分成。
|